需要性啼哭——满足宝宝诉求
①饥饿性啼哭。当宝宝的哭声带有乞求的感觉,只要妈咪用手指触及面颊或嘴边,小宝贝便马上会扭转头,嘴唇做出吸吮状。如果妈妈没有及时给宝宝喂奶,宝宝会哭得更厉害;一旦妈妈喂奶,便会马上停止啼哭。这个时候,就是宝宝在告诉妈妈“我已经饿了”,如此一来,有助于妈妈掌握宝宝的喂奶时间,也有利于形成宝宝规律性吃奶的习惯。
②困倦性啼哭。当宝宝肢体动作减少,目光空洞,脸上逐渐没有表情,尤其是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发出一阵阵不耐烦号叫的时候,这是宝宝在倾诉“我很累,我要休息!”。这时,任何刺激都会让宝宝的大脑感到疲乏。妈妈应立即把宝宝放在一个舒适、安静的地方,让宝宝平静下来,让其大脑和身体都能得到很好的休整。
③情感诉求性啼哭。当宝宝的哭声平和,很有节奏感,并且头不停地左右转动,一副“左顾右盼”的样子。这时,如果妈妈不理睬宝宝的行为,他便表现出运动增强,甚至出现自发惊跳;但是若是妈妈走上前去,宝宝的眼神里会流露出企盼的神色,哭声随之变小,但仍然哼哼唧唧地哭着。这种哭声的意义是在告诉妈妈“我想要抱抱”,妈妈在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之后,便会很快的安静下来。
疾病性啼哭——补充营养所需
①营养性疾病引起的惊哭。宝宝在夜间总是惊醒,如同受了惊吓一般,此外还伴有夜间尤其是后半夜出汗、枕秃等表现,那么提示宝宝可能正处于佝偻病早期阶段,是身体缺乏维生素D或钙质的信号。专家提醒家长们:宝宝身体缺乏维生素D和钙时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如夜间多汗、夜惊、哭闹都与植物神经调节能力失调有关,这时候,补充钙质的同时,补充维生素AD更为重要,因为人体本身对钙的吸收率并不高,如果钙质不能被宝宝的身体吸收,补充再多的钙,也都无济于事。儿保医生往往建议家长从宝宝从出生15天起,常规补充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这是因为其中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对钙的吸收,使钙质更容易、更快速地被吸收进入血液并到达骨骼和牙齿,促进骨骼钙化以增加强度。此外,维生素A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骨细胞的分化,如果维生素A摄入不足,容易造成骨骺端成骨障碍,使孩子牙齿发育缓慢、不良等。因此,AD同补,1+1>2,补钙效果更加显著,宝宝营养全面均衡。
②阵发性啼哭。宝宝哭声大而高,在夜间尤甚,哭时总晃动着头或者抓耳挠腮。这时候需要注意宝宝耳部附近是否有不舒服的地方,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则需要到医院就诊。另外,如果宝宝的啼哭伴有流涎或是比之前流涎有所增加,并且在喂他东西吃的时候常常哭闹不已,则很有可能是黏膜上有溃疡、疱疹等,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去口腔科就诊检查。
虽然宝宝还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但是相信父母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能够在生活中逐渐理解宝宝不同哭声背后的含义,以便于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够给予宝宝更加全面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