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养儿育女的老话 你还信奉吗?

编辑:wuliling | 出处: 妈妈网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俗话之二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苏洁自从生了女儿楠楠之后就决定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苏洁的老公何阳月收入4000元左右,负担着一家三口的生活。楠楠今年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在全家的努力下,在一个国办园得到了名额。可是,这些天,苏洁的计划又变了,她要退了这个名额,让孩子上一所比较知名的私立园。她一再对何阳说,这家私立园的设施如何豪华,教育理念如何科学。何阳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别折腾了,一是这个园离咱们家比较远,孩子受罪。再有,一个月要2600多元,我一大半的工资就没了,这会大大影响咱们的生活质量。”苏洁却坚持着:“孩子早期教育多重要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正是关键期,花多少钱都值。”何阳却说:“你从孩子一出生就是这句话,所以,什么时髦你就让孩子学什么,游泳啊、英语啊、潜能开发课,一课时120块,比我上大学还贵呢。各种各样的益智类书和玩具,你见一样就买一样,这些花费也有上万元了。我觉得咱们得量力而行。”苏洁特别不爱听这些话,就反驳着:“你看周围的孩子不都是这样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话你没听过啊。一切为了孩子,这我还嫌孩子学得不够多呢。你看我们同学的孩子,比楠楠大不了多少,都认识好几百个字了,我听着都着急。现在付出多一些,以后不后悔。”何阳也知道孩子的教育投入很重要,可是,又觉得总要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却又说服不了老婆,只觉得压力巨大,自己有点承担不起。

  观点:三岁看大,看的是什么?这个时期关键是形成生活习惯和确立基本人格。三岁以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关键期,这话没错,但早期教育往往被误解为学习更多的知识。其实这个阶段重要的还是各种良好习惯和健康性格的形成。孩子的成长培育路远且长,幼年更多的是在塑“形”,而不是在塑“识”。家长应该量力而行,亲身参与,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让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俗话之三: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

  成成暑假后就上6年级了,他却上课睡觉,下课打闹,作业不做,考试胡写……成成在练习册上画小人儿,他的脑子里把那些小人儿当成老爸,用笔尖儿在上边扎小洞,一边扎一边恨恨地想:“让你打我,让你逼我……”

  成成的爸爸老杜一直认为:必须能给孩子特别优越的成长环境。于是,他在事业功成名就后,准备当爸爸时已经43岁了。有了儿子以后,他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老杜和爱人都是精明要强的人,他们觉得孩子一定要比自己强,才不算给老子丢脸。他们给孩子立了各种生活和学习的规矩,定了大量的目标。老杜深信:“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当然,现在不兴打孩子了,但是一定要严管,要“魔鬼训练”。

  从孩子上一年级,老杜就要求:考试一定得是前三名。不达目标,就不给饭吃,不给买好东西……孩子到了三年级以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出现厌学。老杜着了急,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找了一对一家教。到了四年级,又想尽办法把孩子转到了“优质校”。

  新转学,孩子说什么也不去。老杜第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并强行把孩子塞进车里弄到了学校。孩子大哭大闹,但是,老杜认为,这是为孩子好。成成进了新学校,没有朋友,学习习惯不适应,成绩越来越差。老杜打孩子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从用手到用棍子、皮带……孩子从哭闹到反抗,到消极应对。成成觉得,反正每天都是骂和打,无所谓。他做了一个超人的模型写上自己的名字,他想:我可以变成超人飞到天上就好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