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酸碱性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不同食物的灰的确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这也是营养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之后,产物会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碱性的食物,代谢产物则会增加血液的碱性。
人体酸碱性
从理论上说,这种理论也能站得住脚。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去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也可以自圆其说。而且,按照这种标准划分出来的碱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奶等,正是推荐“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淀粉,正是推荐“少吃”的食物种类。“酸碱食物说”的流行,或许也与这一现象不无关系。
人体的酸碱性
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到14之间,小的那头是酸性,大的那头是碱性。血液对生命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其pH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到7.45 之间。超出了这个范围,不管是低还是高,生命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这个pH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吃 “碱性食物”来维持“碱性体质”的说法由此而生。
食物酸碱性改变不了血液酸碱性
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饮食范围内都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1930年代就有学术论文探讨过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碱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别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没有观察到血液pH值发生变化。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实验者中有三位的血液pH值没有发生变化,另一位发生的些许变化也很快恢复了。
简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据代谢产物的酸碱性,也确实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碱性”来。不过这种区分没有什么意义,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饮食范围内都不会对人体血液的酸碱性产生影响。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应该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类和蛋,也是均衡营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能证明食物酸碱性影响人体的酸碱性,影响生男生女就更无从考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