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己是基本的态度
3、保护自己是基本的态度
孩子间的小冲突,一般不必太认真,放手让他自己在历练中学会交往。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极端行为,让他不被过度伤害,也不去伤害他人。如果弱势的一方能够反抗并且懂得保护自己就好,但是如果孩子不会,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保护自己的办法。
及时闪躲、表达愤怒,甚至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还手”也未尝不可。在冲突中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社会适应的方式。
4、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
很多研究都证明,“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这些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2岁以后,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游戏。游戏之后,你们可以聊一聊:“刚才你演的是什么,后来又演了什么?这几个角色里,你觉得谁最努力?谁最有耐心?
5、分享要靠后天学习
1 岁半以后,随着“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化”思维的转化,孩子所要学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是其他友谊技巧的基础。
分享并不是天生就会,只有到了3岁左右,才真正出现分享行为。在学会分享之前,孩子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和“我的”。知道什么东西属于“我”,才能真正学会分享。
分享意味着快乐。硬逼着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是不现实的,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他也期待着让别人与他同乐时,分享行为才能真正主动出现。
6、我接受你的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两三岁的孩子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抢玩具,推搡,抓头发,有时甚至会咬人。对这个阶段的“武力事件”,比较合适的态度是:接受情绪,引导行为。比如:“我理解你很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如果一个孩子刚开始用打人的办法处理事情成功了,以后他会更容易用打人的办法来处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态度不坚决,不明确,孩子打人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让孩子看到一种除了打人以外的处理好事情的方法。比如协商、交换等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进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