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谁来育?

  做了六个模块之后,我们把模块知识进行细化,可以发现细化标准和各国标准的具体内容都能够有所对应。以儿童早期发展的专门知识为例,这一维度的细化标准,分别能够与英国标准相关内容的第五条(以B5表示)、美国标准的第一条(以U1表示)等等对应。以此类推,我们对六个模块的知识分别做了对照,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再说了。

  我们刚才说了核心的知识与能力,那么这些知识和能力该怎么去培养?培养和衔接体系是什么样子的?这批人既可以来自社会上有爱、做妈妈女性,也可以来自高校培养的学生,还可以来自已经工作的群体。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衔接,对于本科来讲其实我们关注的是高级这部分。同时向上可以延到专家部分,向下可以延到中级和初级,初级是中专毕业就可以进入,并至少应该有半年的行业经验,是非常初级的保教员。中级保教员是大专毕业,具有相关的经验包括实践的基础。课程体系有四部分,包括相对容易一些的基础课程,还有进阶课程、强化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分别有不同的实践经验要求。本科集中在第三阶这部分。总之,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实践经验的人可以进入到这个体系中获得得不同的资历资格,这是培养和衔接的体系。

  目前,我们在清华的教指委秘书处,借助于卫健委的委托课题,正在编写专业化人才标准体系的相关文本。同时,我们已经找到了幼儿师范等高校试点单位,尝试这套课程体系怎么可以落实下去。我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六方面课程的PPT的课件,到明年年初整个Word课件文本可以出来。在这个能力框架下,认证跟衔接体系和整个大的环境都有关系。所以说多元融合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无论是认证衔接体系和大的政策环境都是需要多元体系的支持的。

  此外,为了做这个研究,提供给卫健委相关标准,我们还希望这一教师的培训体系是有用的,为此我们还采集数据进行专题研究。一个是我们自己初建了两个点,一个在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另外一个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在涿州。试点项目用我们的教师培训课程和体系做定制教师干预,并搜集相关数据,这是试点班和对比班的准实验研究。推广研究就是计划在雄安新区启动养育未来这个计划。在跟蔡老师沟通、当地家访和教师访谈基础上,我们进行专业的师资培训,在教师质量上进行干预,这是新的2.0的模式。希望这个自然实验的研究能够为项目发展提供参考、锦上添花。

  感谢组委会给我提供机会分享教指委的相关工作,期待更好的结果,谢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