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编写的《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明确指出:由于婴幼儿群体生长发育迅速和对食物供给需求的特殊性,婴幼儿期较易缺乏的营养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铁、锌等。家长除了注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均衡且全面,还要重视维生素AD等关键营养素的科学补充。
维生素AD的食物来源并不充足,动物肝脏虽然含有维生素AD,可肝脏属于解毒、代谢器官,容易残留喂养环境及动物饲料中的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物质,有一定的健康风险,不宜多吃,且味道也不易被宝宝接受。而深黄色蔬果中的类胡萝卜素需要在体内经过转化生成维生素A,转化率极低,还易受到宝宝食量小、烹饪损失、吸收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很难获取到足量的维生素A。中国宝宝维生素AD缺乏早已亮起“红灯”!
这一点也得到了权威数据证实,2019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儿童维生素A、E缺乏与呼吸道感染》指出:我国6月龄-14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达到了47.98%;在6个月-2岁婴幼儿中,无论是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维生素A缺乏率均超过了60%。
若维生素AD摄入不足,不仅宝宝视力、骨骼发育受限,免疫力下降,感染性疾病患病率增加,还会影响脑发育、身高增长,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严重威胁宝宝健康,铁和锌缺乏也会影响宝宝的身高、抵抗力和脑发育。
因此,家长需改变宝宝的饮食习惯和结构,注意营养均衡,并且适当运动,注意作息,还要从出生起每天补充维生素AD滴剂(伊可新),补到至少3岁(可延续到青春期),并合理补充其他营养素,杜绝“溺爱肥胖”,守护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