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患有色盲,阅读障碍,小儿麻痹…但最后他不仅自愈,还养出了8个出色的孩子!

编辑:Kiki

  在这个小故事里,艾瑞克森在短短时间里,做了以下几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1他没有讲道理,没说“你那样粗鲁又没礼貌,会让妈妈如何如何感受不好”类似的话,而是通过类似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比如,整个故事的上半部分,艾瑞克森都是在跟孩子进行有趣的角力。
  看完我们其实都能明白,几分钟之前,孩子的“我不需要这么做”给妈妈带去了干扰性的不适体验;现在,做父亲的在模仿女儿的方式和话术,让孩子也品尝到了被干扰、且被拒绝的体验。游戏的方式,永远是最好的跟孩子沟通的方式。
  2他一直保持温柔但坚定的态度。整整4个小时跟孩子角力,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如果过程中,他因为累了、烦了,就放手了,那么他所做的努力就会半途而废。然后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只要我反抗一下,我闹一闹,他就会对我妥协。如果下次他没妥协,一定因为我闹腾得还不够。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养出完全没有规矩的孩子,失败就是在这里。如果不能做到温柔但坚定,那还不如不去启动你对孩子的管教。因为中间你只要破功,聪明的孩子就会识破:原来父母的“规则”这么不堪一击。
  3当孩子开始求饶的时候,艾瑞克森并未立刻喜滋滋地,甚至得意地跟孩子说:“你看,你早这么说不就好了。”如果他这样说了,孩子只会觉得自己是被迫投降、被迫道歉,她一定会有屈辱感和无力感。
  这位智慧的父亲说的是:“你不需要这么做。”但同时又没有完全放手。这么做高明在哪里呢?这是个反向的动作,或者可以称之为催眠。
  它巧妙地把大人命令孩子做,变成了孩子自己主动开口要去做。等于父亲给了孩子一个可以做决定的小小空间。所以孩子最后决定道歉,不是在屈服,而是真正想去做。
  可惜的是,不少父母从第一步就做错了。比如动不动就跟孩子讲道理,讲不通就可能将亲子冲突升级,甚至最后开启打骂模式。就算做到了第一步,第二步也很难做到——因为父母们打心里很难相信“孩子内心有主动变好的意愿”,总觉得缺少了自己的教导,孩子就一定会变歪。
  也许今天所分享的这个故事,会给我们带去更多思考。
  积木育儿微信号: jingguanyuer

下载妈妈网APP,获取更多精彩母婴资讯及福利,妈妈的世界只有妈妈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