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不懂任何健康科学,只是简单的,你爱吃啥就吃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很小的时候,就会抱我到商店里指什么买什么。那时候小朋友都爱吃起士林巧克力,因为当时算比较奢侈的零食,可我只尝一口就不再吃,跟爸妈说那里面有种奇怪的味道。吃德芙巧克力,我说,这里面没有奇怪的味道,以后就吃这种。
后来明白,奇怪的味道就是代可可脂,所谓的健康杀手——饱和脂肪酸,而任何含饱和脂肪酸的零食我一吃便知。爸妈还奇怪,为啥很多小朋友都要偷糖吃,而我却说甜味的糖果饮料,吃多了会累(后来明白是血液含糖量高的时候,需要提高心脏供血量来消化),吃一两块,大人再塞给我,我也不要,我宁愿吃水果,因为那里面的甜味不会有负担。电视也是一样毫无限制,而我很会挑节目,最爱看动物世界和译制片。现在,我家里连电视都没买,因为整体上中国的电视节目,真的很无聊。
孩子越小,身体与天地相连,智慧越高。懂中医的朋友可以观察婴儿,他们的一些奇怪动作,其实是在给自己点穴,调节气血运行。父母只要保证环境安全舒适,不要轻易纠正婴儿的一些奇怪动作姿势。很多时候我醒来发现自己的手腕一直向内折着,折得很痛,睡前提醒自己不要折,也没有用。学中医的时候我才明白,这是身体自动刺激穴位,保护心脏。和母亲的关系,让我的心脏很“受伤”,但身体一直在运用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智慧保护自己。
身体症状与心理状况之间有紧密联系
近视跟看电视之间,吃糖跟肥胖、牙齿坏之间真的一定有必然联系吗?如果联系是必然的,那为啥有的人看一个月电视后眼睛就近视了,有的人熬夜用手电偷偷看书几年都保持着2.0的视力? 在治疗中,我发现,身体症状其实跟心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近视,总体上说,代表着家庭中有某些事情,比如父母的长期争吵,孩子不想参与、不愿看到;牙齿烂,很有可能长期处于惊恐状态,导致牙齿无意识紧咬,破坏了牙釉质,而中医也说惊恐伤肾,肾气不足则无法让牙齿坚固;而肥胖,则经常与俄狄浦斯冲突有直接关系,当然也不全部是,有的是前俄期被抛弃的创伤导致。虽然我不能对疾病和心理的对应关系下一个定论,但有时候大家公认、毋庸置疑的“常识”说法,真的不一定那么正确,而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