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揭开我国婴幼儿维生素A、D缺乏真相

编辑:妈网小编

  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揭秘背后真正原因

  各界专家通过进一步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导致以上三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效仿国外:婴幼儿只补D不补A

  由于受到欧美发达国家对维生素A补充观念意识的影响,以及国内海淘、代购产品各种不实宣传的误导,近几年来,有些医务工作者和家长对于维生素A、维生素D的补充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婴幼儿只需要补充维生素D,不需要补充维生素A,盲目效仿欧美等发达国家,最终导致我国目前婴幼儿维生素A水平低下,而维生素D营养相对良好的现状。此外,从全球范围内看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各国整体营养水平与经济水平呈现相关性,维生素A营养水平理想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大多数亚非发展中国家都属于中、重度缺乏国家。

  2、迷信食补:母乳和辅食中维生素A含量充足

  婴幼儿体内的维生素A水平,受到母乳血清维生素A水平和日常膳食维生素A水平的双重因素影响。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母乳样本中的维生素A平均含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因为我国并未重视孕期维生素A的营养补充,很多准妈妈在孕期就已经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继而导致母乳中的维生素A含量不足,影响婴儿时期的摄入水平。维生素A虽然在一些天然食物中含量看似丰富,如动物肝脏和深色蔬菜中(如胡萝卜、甘薯、菠菜、西兰花),但由于动物肝脏不是常规食物,属于解毒器官,存在一定的食用风险,不建议给宝宝频繁食用;而植物中的β胡萝卜素吸收和转化率均较低,且会受到烹饪方法等人为因素影响,因此,仅靠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A很难达到每日的推荐摄入量,根本无法满足婴幼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

  3、固守观念: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无需额外补充

  维生素D主要经由皮肤光照途径合成,随着学龄儿童课业压力的加重,加之雾霾天气的影响,室外活动减少进一步导致维生素D水平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膳食摄入越来越丰富,家长认为很多营养素可以从食物中摄取,从而不再重视营养补充剂的额外摄入,这也是维生素D摄入水平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特别是母乳喂养儿)应加强科普宣传,强化孕妈妈和哺乳期妈妈自身维生素A的补充。此外,婴幼儿应每日口服维生素AD滴剂,即医生推荐的每天一粒伊可新,坚持补充到3岁,并且加强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补的宣传和教育。此外,应重视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的监测,适时适度地补充,以保证儿童骨骼的健康发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