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
主要依靠发病史、瘙痒、黄疸临和实验室检查,对疑似病患作肝功能和血清胆酸的测定。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危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妇危害不大,分娩后也不会遗留肝脏损害,而瘙痒和黄疸症状通常会在产后1~2周慢慢消退。部分产妇可因肠道内胆汁酸减少,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引起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发生产后出血。本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对围产儿的不良影响。胆酸可以刺激子宫及蜕膜释放前列腺素,过早激发子宫收缩,引起早产。资料显示,本病围产儿的死亡率约为正常妊娠者的6~10倍。由于本病对围产儿的严重危害,已将本病列为高危妊娠,以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处理:
由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主要风险在于引起胎儿发病和死亡,因此,对此病产科处理的方法是以使胎儿顺利足月分娩为目的。若有胎儿窘迫且胎儿已成熟则应当机立断终止妊娠,且以剖宫产为宜,因为经阴道分娩会增加胎儿缺氧程度。有报道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经积极主动的处理,可以明显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除按医嘱进行用药治疗外,患上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朋友还要增加休息,睡觉时候采取左侧卧位有利于增加胎盘供氧,可以改善胎儿缺氧的状况,减少胎儿窘迫的情况发生。并且应认真进行胎动计数,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1小时。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加强胎儿电子监护及腹部B超检查,以监测胎盘功能和胎儿情况。妊娠35周后应住院监护胎儿安危,一旦发现胎儿存在宫内险情,及时处理,抢救胎儿。妊娠达到37孕周后,应及时予以终止妊娠,以免在延长孕期过程中,发生胎儿宫内猝死的严重后果。分娩过程中,应加强胎儿监护,预防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并作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对合并有胎儿宫内窘迫或其他高危因素者可酌情采取剖宫产术结束分娩,以确保新生儿的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