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胎教能否促进胎儿大脑发育

编辑:晓玲 | 出处: 爱美网

  胎教能否促进大脑发育

  正方:胎教促进胎儿大脑细胞发育

  刘泽沦指出,有感觉不等于有知觉,知觉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的,是在出生以后才建立的。

  胎儿有感觉的时候要给他刺激,日本东京大学对猩猩做实验发现,绝对安静的环境对胎儿的发育不好。一个人智力的优劣与神经元的发育直接关联。

  因为,脑神经元有一个大的分支称为轴突,有很多小的分支称为树突,两个神经元之间依靠轴突。树突相互接触形成一种叫“突触”的联系,信息就是这样在大脑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

  刘泽伦解释说,胎儿能接受声音,通过腹壁抚摸有触觉,这些所谓的听觉、触觉实际上是接受刺激产生了电脉冲。电脉冲在神经细胞里传导时,每个细胞中心往外会延伸树突,使细胞跟细胞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电脉冲的循环途径,产生感觉。

  如果胎儿没有接受声音或者抚摸的刺激,就没有相应的电脉冲在细胞内的传导,大脑细胞也就不会因此伸展出树突,也就不能形成丰富的大脑细胞之间的联系。

  因此,给胎儿进行音乐、触摸、光照刺激都是丰富胎儿环境的一种手段,属于良性的适宜的刺激。这些良性的刺激,会刺激胎儿的感觉器官,引发感觉器官产生电,电在细胞的传导过程中会使胎儿的神经元增多,树突稠密,突触数目增加,将来大脑网络就会丰富,这就有利于大脑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维护和促进。

  刘泽伦说,有人曾对小白鼠做过实验。有两只小白鼠,体重一样,营养、饲料一样,但给一组小白鼠丰富的刺激包括声、热、光等,另一组小白鼠不给刺激。两组小白鼠出生以后,对他们进行迷宫实验,将它们同样放在一个只有一个出口的、密封的环境中,它们的表现就不一样。其中没有接受刺激的小白鼠在迷宫里老是记不住方向,会老是在一个地方碰壁,而另外一组小白鼠在碰壁之后就知道不再往相同的地方跑,并且接受刺激的小白鼠最终走出了迷宫。后来,将这两只小白鼠解剖了以后发现,碰壁之后知道转换方向的小白鼠就是孕育期间受到刺激较多,生存环境丰富的小白鼠,它的脑细胞丰富,树突较多。

  刘泽伦认为,过去人们提到营养不好会使脑细胞数量减少,造成智力低下,身体痴呆,现在一般孕妇不会存在营养不良的状况,但大脑细胞树突的多少和形成联系的多少对大脑网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