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什么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症状、影响及应对策略

什么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简称ICP)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全身瘙痒(通常在妊娠30周后出现)和黄疸。尽管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这种疾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雌激素水平升高:妊娠期间,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引发胆汁淤积。
  • 遗传因素:有家族病史的孕妇更容易患此病。
  • 地理和种族差异:某些地区和种族的孕妇患病率较高,例如南美洲和北欧地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影响

对准妈妈的影响

ICP对准妈妈的直接危害相对较小,症状通常会在分娩后1~2周内逐渐消退,且不会遗留长期的肝脏损害。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因胆汁酸减少而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从而引发凝血因子减少,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对胎宝宝的影响

相比之下,ICP对胎儿的影响更为显著。胆汁酸的毒性作用可能导致胎儿窘迫、早产,甚至宫内死亡。据统计,ICP孕妇的围产儿死亡率约为正常妊娠的6~10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

如何应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缓解ICP症状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

  • 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有效降低胆汁酸水平,减轻瘙痒症状。
  • 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具有辅助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2. 产科处理

由于ICP可能导致胎儿窘迫和宫内死亡,产科干预的重点在于确保胎儿安全分娩:

  • 若胎儿发育成熟或出现窘迫,应立即终止妊娠。
  • 剖宫产通常是首选分娩方式,以降低胎儿缺氧风险。

3. 其他辅助措施

除药物和产科干预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改善母婴健康:

  • 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有助于增加胎盘供氧量,缓解胎儿缺氧情况。
  • 每天坚持数胎动: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小时,及时发现异常。
  • 妊娠35周后住院监护:密切监测胎儿状况,及时处理可能的宫内险情。
  • 妊娠达到37周后,建议终止妊娠:避免延长孕期引发胎儿宫内猝死。

总结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虽然对母体的影响较小,但对胎儿的威胁不容忽视。通过科学的药物治疗、合理的产科干预以及日常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母婴风险,确保安全分娩。

参考文献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