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许多家庭会使用各种取暖用品来保持温暖。然而,对于婴幼儿来说,不当使用取暖设备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伤害。以下是4种常见取暖用品的使用风险及注意事项,供家长参考。
危险系数:★★★★☆
热水袋是家庭中常见的取暖工具,但其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特点使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建议:尽量避免让宝宝直接接触热水袋。若必须使用,可在热水袋外加一层厚布套,并定期检查是否有漏水或老化现象。
危险系数:★★★★☆
电热毯是一种接触式电暖器具,虽然使用方便,但对婴幼儿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建议:避免长时间使用电热毯,尤其是直接接触宝宝皮肤。可在宝宝入睡前短时间预热床铺,随后关闭电源。
危险系数:★★★★☆
浴霸通过红外灯泡的热辐射升高室温,但其强光可能对宝宝的视力造成损害:
建议:使用浴霸时,避免让宝宝直视光源。可选择带有防眩光设计的浴霸,或者使用其他取暖方式。
危险系数:★★★☆☆
暖风机通过吹出高温热气来取暖,但存在以下问题:
建议:将暖风机放置在宝宝无法触及的地方,并搭配加湿器使用,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冬季取暖用品在为家庭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可能对婴幼儿造成潜在伤害。家长在选择和使用取暖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安全性,避免直接接触或长时间使用,确保宝宝的健康与安全。
虽然很多妈妈在寒冷的冬季都害怕宝宝着凉,但也不能盲目使用取暖神器取暖。除此之外,给宝宝取暖,也不能什么衣服鞋子都往宝宝身上套。有些衣服鞋子宝宝是不能穿的,具体如下:
1、紧身衣、紧身裤
有的妈妈会购买紧身衣、紧身裤给宝宝穿,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紧身衣、紧身裤会紧贴宝宝身体,妨碍宝宝身体散热,进而影响其体温调节,还会束缚宝宝手脚,对宝宝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脚套
很多婴幼儿衣服都带有脚套,脚套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但宝宝出生两个月后就不需要再穿这样的衣服了,因为脚套会妨碍宝宝脚部的发育。
3、雪地靴
雪地靴是冬季御寒的法宝,毛毛绒绒、舒适柔软,很多妈妈都爱购买给宝宝穿,但妈妈们要知道,如果宝宝长时间穿雪地靴,脚底筋膜和软组织可能会损伤,因为雪地靴对脚部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穿着时宝宝经常跑动容易摔倒。
冬季保暖,最正确的做法是给宝宝穿对衣服。但不同年龄段的宝宝保暖需求不一样,妈妈可以根据这个来给宝宝穿衣哦!
新生儿(0-30天)
刚出生的宝宝动得少,穿纯棉、轻柔的长袖连体衣裤比较合适,另外,为御寒,要裹上包被,还要注意肚脐保暖,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肚脐还未长好,很容易着凉。
婴儿(1-12个月)
这个时期的宝宝好动,爱爬,尤其是接近1岁的宝宝还会走动,所以,衣服要选上下分开的棉衣、长裤,这样不会束缚宝宝手脚,让宝宝活动更自由。如果要带宝宝外出,还要给宝宝戴上棉帽和手套,避免宝宝受寒。
幼儿(12个月以上)
等宝宝满1岁后,喜欢到户外玩耍,容易出汗,因此要穿稍微长点、吸汗性强的衣服,还要套上温暖的外套,这样即使宝宝跑动时也不易露出肚子,避免着凉。
不少妈妈都会犯的同一个错误就是给宝宝穿过多衣服,让宝宝变成里三层外三层的“裹蒸粽”,其实,这样做很容易诱发“捂热综合征”。那“捂热综合征”是怎么回事呢?如何预防?
“捂热综合征”又称为蒙被缺氧综合征,是冬季常见的急症之一,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发病原因主要是宝宝穿太多衣服,长时间处于捂热状态,身体温度持续上升,出现高热、大汗淋漓、脱水、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有缺氧表现,及神经损伤,可能还会留下癫痫、脑瘫、失明、失语等后遗症。所以,要做好预防。
预防“捂热综合征”,冬季给宝宝穿衣就要把握一个度,建议通过观察宝宝两个部位来了解宝宝的冷暖情况,适当减少衣服。如果宝宝手心和后背温暖,表明衣着合适,切勿将宝宝裹得太严密。如果宝宝手心和后背出汗,且汗水较多,则表明宝宝穿太多,需要脱掉部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