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喂养

【导读】母乳的成分最适合宝宝的生长发育,能够增强免疫力、提升智力、减少婴儿死亡率等等。虽然母乳喂养好处多多,但是当妈妈的乳汁分泌不足时,也可以采用混合喂养的方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乳房受到宝宝吮吸的刺激,维持乳汁的正常分泌。

现在流行时尚的婴儿喂养方式是混合喂养,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妈妈会问:“什么是婴儿混合喂养呢?”其实,混合喂养就是给母乳喂养的婴儿添加配方奶粉,补充母乳不足的部分。

混合喂养是在确定母乳不足的情况下,以其它乳类或代乳品来补充喂养婴儿。主要是母乳分泌不足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完全母乳喂养时可选择这种方式。混合喂养虽然不如母乳喂养好,但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母亲的乳房按时受到婴儿吸吮的刺激,从而维持乳汁的正常分泌,婴儿每天能吃到2~3次母乳,对婴儿的健康仍然有很多好处。混合喂养每次补充其它乳类的数量应根据母乳缺少的程度来定。混合喂养可在每次母乳喂养后补充母乳的不足部分,也可在一天中1次或数次完全用代乳品喂养。但应注意的是母亲不要因母乳不足从而放弃母乳喂养,至少坚持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后再完全使用代乳品。混合喂养的方法有两种:

补授法:

每天哺喂母乳的次数照常,但每次喂完母乳后,接着补喂一定数量的牛奶或代乳品,这叫补授法,适用于6个月以前的婴儿。其特点是,婴儿先吸吮母乳,使母亲乳房按时受到刺激,保持乳汁的分泌。

代授法:

一次喂母乳,一次喂牛奶或代乳品,轮换间隔喂食,这种叫代授法,但总次数以不超过每天哺乳次数的一半。代授法适合于6个月以后的婴儿。这种喂法容易使母乳减少,逐渐地用牛奶、代乳品、稀饭、烂面条代授,可培养孩子的咀嚼习惯,为以后断奶做好准备。

对于婴儿来说,原则上应用母乳喂养。采用混合喂养的只限于母乳确实不足,或妈妈有工作而中间又实在无法哺乳的时候。混合喂养不论采取哪种方法,每天一定要让婴儿定时吸吮母乳,补授或代授的奶量及食物量要足,并且要注意卫生。

母乳是妈妈给宝宝最好的礼物,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母乳分泌情况都如自己计划般理想。有些妈妈母乳分泌过少,不足以满足宝宝一天哺食的需要,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混合喂养。对于刚刚诞生的新生儿,奶爸奶妈总是想为他提供最好的呵护,这当然也包括混合喂养。那么,新生儿混合喂养指什么?

新生儿混合喂养是给新生儿进行结合母乳喂养和代乳品奶粉喂养的一种喂养方式。宝妈们可以在每次母乳喂养后补充母乳的不足部分,也可在一天中1次或数次用代乳品奶粉进行喂养,但要注意的是,宝妈不要因为母乳不足从而放弃母乳喂养,至少坚持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后再完全使用奶粉等代乳品喂养。

新生儿混合喂养的作用和营养效果虽然比不上母乳喂养好,但是这种混合喂养方式能够让新生儿吃到尽可能多母乳的同时,也在乳汁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保证能摄入足够的奶量,不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很多新妈妈在基本掌握了混合喂养的方法之后,想进一步了解混合喂养的相关知识。那么,混合喂养的宝宝需要喝水吗?这是新妈妈们最想了解的问题之一。关注到混合喂养的每一个细节,有利于宝宝的更好吸收与健康成长。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母乳充足,想吃就能吃到母乳,在1~2个月内通常是不需要额外喝水的,即使天气非常炎热。因为母乳本身就含有大量水分,尤其是前奶。但混合喂养的宝宝由于添加了配方奶粉,水和奶粉的比例是固定的,所以,你最好能在两顿奶之间给他喂少量凉白开,但量不必多,一般在10毫升左右就可以。如果宝宝拒绝,给他喝一口也行,不要强求,以免造成不良刺激,宝宝以后更会拒绝喝水。

给宝宝喝水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做准备,因为养成喝水的习惯很重要。随着月龄增加,宝宝接触到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他会更喜欢有味道的东西,而拒绝白开水。但小宝宝的肾脏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在代谢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水分来稀释,因此,养成喝水的习惯对宝宝的未来会受益无穷。

如果你的母乳不足,或是宝宝对纯母乳又不良反应,你可能会选择混合喂养,在母乳喂养的同时,给你的宝宝添加有营养的奶粉。混合喂养对菜鸟妈妈来说可能会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了解混合喂养的注意事项,有助于更好地混合喂养宝宝。

1、尽量不放弃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对宝宝的健康最有益,所以,在混合喂养过程中,尽量不要放弃母乳喂养。如果你能多让宝宝吸吮乳头,同时,保持愉悦的情绪,拥有坚定的信心,重视自身的营养,你多半可以坚持母乳喂养。

即使宝宝不拒绝吃奶瓶,也建议你不要过早、过多地依赖配方奶粉。如果方法得当,混合喂养可以是暂时的,你的母乳充足后,就不需要加配方奶粉了。

2、按规律喂食

母乳喂养的宝宝最好按需哺乳,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则可以按照固定的规律进食,所以,在混合喂养宝宝时,你也要注意,尽量按规律喂食。加配方奶后,宝宝的喂奶间隔时间会比母乳喂养时延长0.5~1小时。规律的进食利于宝宝的营养吸收。虽然你的宝宝每次吃的奶量会有些变化,但时间间隔基本不会有大的变化。

3、适当补水

一两个月大的宝宝,如果妈妈的奶量较充足,即使是混合喂养,一般也不需要额外补水。但是如果天气炎热或干燥,可以考虑给宝宝喝一些水。跟配方奶喂养的宝宝一样,混合喂养的宝宝补水的时间一般也安排在两次喂食之间。一两个月大的宝宝只需要喝少量的白开水,10~20毫升就可以。你可以用奶瓶也可以用勺喂。

混合喂养已成为妈妈界中比较热门的一种喂养方法。了解混合喂养的正确方法不但有助于帮助妈妈们为增强宝宝体质,愉悦宝宝心情提供手段,也有利于增加妈妈们对于喂养方法的涉猎哦。如何能高效地混合喂养,就看你对它了解得多不多。

第一,首先要进行母乳喂养。六个月以下的宝宝最好进行母乳喂养,如果到了宝宝喝奶的时间,首先要给宝宝喝母乳。

第二,加适量奶粉。如果把两边的奶都喝完了,宝宝仍然在哭闹,那么就要给宝宝加奶粉了。刚开始加半勺到一勺,摸索妈妈的奶量和宝宝的饭量。

第三、逐渐加量。随着宝宝长大,宝宝的饭量也大了,可以逐渐给宝宝加奶粉。当然妈妈的奶也会随着宝宝的吮吸而增加,也要把这些考虑进去。

第四、睡前可以多喝,六个月以下的宝宝,在睡前可以多喝一点儿奶粉,这样有利于宝宝的睡眠。

第五、六个月以上的宝宝可适量减少奶粉量。六个月以上的宝宝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了,所以如果喝母乳够了,就少喝或者不喝奶粉。要像加量的时候一样变变的减量,让宝宝适应这个过程。

混合喂养宝宝的大便跟一般母乳喂养的宝宝的大便是不一样的,但妈妈们不必为宝宝们呈现出的各类大便表现出恐慌。针对宝宝们各类异常的大便,每种大便的症状都会反映相应的问题哦!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们的大便进行相应的饮食调整。

母乳加牛乳喂养的宝宝,粪便与喂牛乳的宝宝相似,但较黄、软。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粪便性状接近成人,每日一次。在没有改变食物量及种类的情况下,宝宝的大便次数突然增加,变稀应视为异常。

1、泡沫样大便:偏食淀粉或糖类食物过多时,可使肠腔中食物增加发酵,产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样便,并带有泡沫。

2、奇臭难闻大便:偏食含蛋白质的食物过多时,这些蛋白质可中和胃里的胃酸,这样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再加上肠腔内细菌的分解代谢,这些宝宝的大便往往是奇臭难闻。

3、发亮大便:进食脂肪过多时,在肠腔内会产生过多的脂肪酸刺激肠粘膜,使肠子的蠕动增加,结果产生淡黄色液状和量较多的大便,有时大便发亮,甚至可以在便盆内滑动。

4、绿色大便:若大便呈绿色,粪便量少,黏液多,属饥饿性腹泻。此外,有些吃配方奶的孩子,排出的粪便呈暗绿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铁质,这些铁质经过消化道,并与空气接触之后,就呈现为暗绿色。

5、蛋花汤样大便:病毒性肠炎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的小病人常常出现蛋花汤样大便。

6、豆腐渣样大便:则常常见于霉菌引起的肠炎。

7、水样大便:多见于食物中毒和急性肠炎。

8、灰白色大便: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阻塞病人会排出灰白色的大便。医学上称陶土色大便。此外,进食牛奶过多或糖过少,产生的脂肪酸与食物中的矿物质钙和镁相结合,形成脂肪皂,粪便也可呈现灰白色,质硬,并伴有臭味。

9、柏油样大便:由于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故粪便呈黑色;又由于硫化亚铁刺激肠粘膜分泌较多的黏液,而使粪便黑而发亮,故称为柏油样便,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所致的出血。

爱心提醒:正常人进食动物血、猪肝等含铁多的食物也可使粪便呈黑色,而服用铋剂、炭粉以及某些中药等药物也会使粪便变黑,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做隐血试验阴性可帮助鉴别。

10、鲜红色血便: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提示为肛门或肛管疾病,如痔疮、肛裂、肠息肉和直肠肿瘤等引起的出血。

11、果酱样大便:暗红色果酱样大便见于肠套叠;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则见于阿米巴痢疾。

12、黏液脓性鲜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空肠弯曲菌肠炎。

13、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 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查一查能不能吃
食物分类
  • 选择食物分类
  • 五谷杂粮
  • 食物加工篇
  • 蔬菜/食用菌
  • 肉禽蛋/野味
  • 水果
  • 水产品/海鲜
  • 调味品
  • 饮品/饮料
  • 零食/小吃
  • 豆/乳/奶制品
  • 干果
  • 补品
  • 草药
适用人群
  • 选择适用人群
  • 不限
  • 孕妇
  • 产妇
  • 哺乳期
  • 婴儿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吃
  • 不限
  • 能吃
  • 慎吃
  • 不能吃
查看结果
  • 索引
  • 婴儿混合喂养
  • 新生儿混合喂养
  • 混合喂养的宝宝需要喝水吗
  • 混合喂养注意事项
  • 混合喂养的正确方法
  • 混合喂养宝宝的大便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