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县:构筑让家长放心的中小学生安全屏障

编辑:anshanshan | 出处: 中国教育新闻网

  周一早晨7点30分,听到汽车鸣笛,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小学四年级学生张学文背起书包跑出家门,上了停在家门口校车,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孩子每个星期车接车送,上车有座,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十几个孩子挤在一辆小面包车里了。”看着车子平缓开动,张学文的母亲说,“不用再担心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了。”

  近年来,易县提出“把心放在教育上,把学生放在心上”的工作理念,针对全县农村中小学实际,围绕“外抓校车,内抓演练,食抓陪餐”的安全工作重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构筑了一条“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的绿色安全屏障。

  疏堵结合:开创校车运行“易县模式”

  校车运行的“易县模式”探索起始于2011年。易县是河北省保定市最大的山区县,农村学生人数多,学校布点多,山区道路多,接送学生车辆杂,从而导致道路安全隐患多。当年秋季开学前,易县教育局用一个多月时间,对全县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情况进行逐校、逐人全面排查,对所有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逐一登记。

  当时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县8.3万名在校学生中,乘坐固定接送车辆的学生共11280人;接送学生车辆955辆,其中学校自备车16辆、大客车151辆、各类拼租面包车788辆。这些车辆名为“校车”,其实只不过是一群接送学生的“杂牌军”。让人揪心的是,这其中有277辆车超员30%以上,177辆车超员50%以上,126辆车超员100%以上。

  面对这样的现状,县教育局领导寝食难安。“与其出事后被问责,不如扎实工作主动承担。”县教育局局长许俊良在当年全县学校校车管理工作动员大会上郑重表态。

  接下来,易县着手治理校车“杂牌军”。如果全部更换新校车,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易县来说根本不现实。怎么办?“现阶段只能联合相关部门取缔非法运营车辆,规范手续不健全的车辆。”许俊良说。然而,校车涉及管理部门较多,县教育局的力量有限。

  “各相关部门要无条件全力配合,县财政再困难也要倾力支持,必须确保校车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县委书记杨义宝和县长李广义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全县多部门迅速联动,校车专项治理行动水到渠成。

  在治理过程中,没有驾驶校车资格的驾驶人先后被取消驾驶资格,不符合条件的车辆被一一取缔。同时,随着治理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难破解的就是校车超员问题。为此,县教育局提出由政府出资,按照公里数、往返趟数和道路情况补贴到学校的办法,仅2011年县财政补贴就达到104万元。

  补贴方案出台后,很快得到家长支持,校车司机也看到了规范管理的好处。“现在车不超员,钱比以前没少赚,我们开车也舒心多了。”司机李云风告诉记者。

  如今,易县已形成了校车管理“固定乘车人员,固定座位,固定行车路线,固定趟数,固定往返时间,固定教师分包车辆,固定每趟次乘车小组长,固定信息联络员”的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