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智障男子熊某多次盗窃公安机关财物被刑事拘留,其父希望取保候审遭拒绝,申请司法鉴定。昨日,司法鉴定确认熊某“无责任能力”。
智残男子4次盗窃公安财物
居住在江岸区丹水池的熊某自幼患有智力残疾。2004年,江岸区残联为其颁发残疾人证,残疾类别为“智力残疾”,等级为“四级”。据了解,四级智力残疾属轻度智残,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家务劳动或工作;一般在指导下能适应社会;对周围环境有较好的辨别能力。
今年9月4日下午3时左右,江汉区公安分局常青派出所3名民警来到其家中,向熊父出示拘留决定书后,将释放不久的熊某再次带走。
警方向熊父介绍,8月份,熊某涉嫌盗窃江汉交通大队财物,价值3200元。
对儿子盗窃公安机关财物,熊父并不吃惊。最近几年,儿子屡屡进出公安机关行窃。
熊父介绍,儿子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被社会上一些人唆使行窃。他起初与别人一起偷,后来“单干”。巧的是,儿子“单干”后,总是以公安机关为作案对象。
2009年11月,熊某盗窃江汉区公安分局的现金,被拘役4个月;2010年,又因盗窃市公安局财物,被判刑2年零7个月;2012年出狱后,又到江岸区公安分局行窃,被判刑1年零2个月。刚刑满释放,他又将手伸进江汉交通大队。
为何屡屡选择公安机关作案?熊父称,儿子的行为是一种“病态”,不是与警察“过不去”。毕竟,儿子属于智力残疾。
为送儿子进看守所
恳请医生改鉴定结论
熊某开始行窃后,邻居们都劝熊父好好管管儿子。熊父也想过各种办法,5年前还给熊某戴过脚链,将其拴在家里。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更让熊父忧心的是,熊某精神上也渐渐出现问题。2008年8月,市精神病医院对熊某做司法鉴定,诊断其系“精神发育迟滞(中度)”,结论为“无责任能力”。
凭着这份鉴定结论,熊某屡屡上演“抓了就放”的闹剧。
2009年,心力交瘁的熊父对管理儿子实在没辙,想了一个主意:请政府管。当年9月,他再次带儿子到市精神病医院做司法鉴定。说明苦衷,再三恳请,医生将鉴定结论改为“限制责任能力”。
不久,熊某到江汉区公安分局行窃被抓,依据修改后的鉴定结论,被判拘役4个月,进了看守所。熊父觉得“终于如愿了”。自此,熊某重复着“抓了就关,放了就盗”的生活。
老父无奈再次申请司法鉴定
9月4日熊某被江汉区警方刑拘后,熊父多次找到警方,希望对儿子取保候审。
为何这次不希望政府管儿子了?熊父说,今年熊某被释放后,身体状况不太好,带其去市中医医院检查,被查出患有肾囊肿、肝炎等多种疾病;而且,儿子的精神病也越来越严重。在家这段时间,他经常摔东西,突然发脾气,时常胡言乱语。担心儿子病情加重,熊父希望儿子能取保候审。
警方表示,熊某虽患有一定的精神疾病,但现证据证实其仍有刑事责任能力,且熊某没有不宜羁押的严重疾病,也无证据证明其生活不能自理,认为其暂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
两周前,熊父无奈申请再次对儿子做司法鉴定。鉴定结果昨日出笼,熊某“无责任能力”。常青派出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案目前已移交检察机关,将把鉴定结论转送检方,依法律程序办理熊某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