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
问:如何保证设8%上限公平合理?
答:近年非户籍生择校入读普高比例约占8.1%
事实上,这一比例的设定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皆因其将关系到户籍生和非户籍生入读公办普高的机会多少。由此,也有不少广州市民在邮件中提出将比例上线控制在3%或5%内。同样,有外地家长代表认为应设不低于10%。那么,如何保证8%这一上限公平合理?
王超莹解析,通过委员会的仔细核对,提出招生上限不超3%或5%的邮件很大部分是“一帖多发”,因此不能代表多数人的意见。
王超莹还透露,广州近年公办普高招收非户籍生源的比例平均约为8.1%。“基于此,我们认为,设置8%的比例能更好地实施国家和省的政策,在维持当前升学率的基础上,既保障非户籍学生在穗入读的需求,又不会对本地生升学带来冲击。”她补充道,8%实际上是上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各校的志愿填报和录取实际,也可能会出现招收到的随迁子女只占该校计划数的3%或5%的情况。
问:设8%是否让非户籍生入读公办普高变难?
答:以往普高择校上限15%包含本地学生
有外地学生家长担心,以往广州公办普高择校比例的上限是15%,如今将随迁子女入读公办普高的比例划到不超8%,会减少这批非户籍学生升读公办普高的机会。
“这两个比例对应的是不同的人群,不能这样简单比较。”广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侯静敏分析,以往能报考公办普高择校的,除了非户籍学生外还有本地学生。而此番设置的8%的比例,并不包括本市户籍学生,因此比例有所减少。据统计,近四年来,非广州户籍学生通过择校进入公办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分别为:2010年7.1%、2011年8.6%、2012年9.5%,2013年9.2%。
记者了解到,在征询会中曾有代表提出,对普通高中招收随迁子女的比例分层设置。如备受热捧的重点学校招收随迁子女的比例为8%,而其他普通高中设置的上限扩大为10%。为何这一建议未被采纳?王超莹说,这一设置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不利于政策的一贯实施。同时,将学校分等级设比例不利于广州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