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专座赶下车道德暴力?

编辑:anshanshan

  谢庆富

  评判

  激活了文明因子

  每个社会中人,仅仅自私地分享他人创造的高度的社会文明成果和高尚道德是不够的,还应该成为责无旁贷的公共文明和高尚精神的承担者、推动者。“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营造了浓郁的“人人都是高尚蜗牛”的公共氛围,社会文明指数、公民道德水准,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所以,就算是“拒不让座不提供营运服务”的规定,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落实,单是将这个做法,上升到“公共规则”的高度,升格为一种新的道德风尚,无论对社会文化,还是道德发展,都是一次积极的净化和推动,是一种观念进步。毕竟,绝大多数公民都是能够严谨自律的,慑于这种规则尊严,那些个别不够自律的,其内在的道德自律以及文明因子,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让“不让座”现象得到极大的改观。久而久之,这种规定成为了崭新的交通文化,大家不自觉形成了“坐车就要给老弱势群体让座”的生活习惯,交通文明以及不够道德的行为,就能得到慢慢改善。处罚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而是为了注重纠错,在处罚中对当事人和旁观者形成理念熏陶和道德灌输。

  道德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需要口头约定,也需要制度化的约束和栽培。毕竟,在市场化冲击中,某些人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的习气太重了,需要制度化进行矫枉过正的推动、匡扶;还有,当下的人们的从众心理太强了,价值观呈现了一种紊乱和无序,公共机构应该通过制度化倡导,建立浓郁的文明氛围,培养独立高傲的正能量,这既是对边缘价值的拨乱反正,也是对公众道德风尚的积极引导。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拒不让座不提供营运服务”,就是对高尚道德的脚踏实地的落实,值得嘉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