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网简评】冲击“诺贝尔奖” 到底冲击了谁?
都说中国有“诺奖情节”,这本是无可口非。中国社会越开放,越需要用世界的标准衡量自己。 只是,这个“千人计划”越看越滑稽,并且细思极恐。
首先,这个计划的制订初衷已和科学的本质相去甚远。在IT界有句名言:“用户体验为王道。”意思是,无论你开发什么产品,最终都应该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又以用户体验为目的。把这句话换在科学界,大概就应该是:“人类需求为王道。”科学家开设课题的初衷应该是为了解决人类某种需要,而研究出来的东西也应该是符合人类发展需要才有存在价值的。但可惜的是,这个计划并没有鼓励科学家多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多想想惠国惠民的研究,而是赤裸裸地引导他们朝奖项进发,那意味着这些被选中的人才,日后选择课题的出发点不再是 “人类需要”,而是“瑞典评委喜好”。在此,强烈建议《参考消息》每年都把评委们的爱好、星座、血型、性取向等刊登出来,供诸君参考。
其次,这个计划也在无形中深化应试教育思维。初看这则新闻时,笔者不禁噗地笑出来:这也能冲击?要不要几年后出几本《逐个击破》和《5年诺奖3年模拟》呢……世人都知道,中国人是“宇宙最强考试民族”。各类型大大小小的考试,只要有标准答案,拿第一名的一般都是中国人。但这不能说明中国人最聪明,却反映了中国人最有“应试思维”。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这种应试的思维,学习就是解构各个考点、熟悉每个得分点、背诵各种答题套路,老师云:考试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看题目你就知道出题人想考你什么。把这种应试思维灵活深化地运用到现实中的典型例子,莫过于奥运金牌体制。运动员被培养成猛虎饿狼一样向得分点扑去,奥运的意义是什么很重要吗?今天,这个计划无异于奥运金牌体制的克隆版。但可惜,科学研究并不是一场考试,它没有最标准的答案,也没有最规范的解题思路。科学的进步往往发生在那些爱思考的人们某次被苹果击中的瞬间、某次泡浴缸的时刻。这个计划本质是鼓励科学家去猜评委们的喜好、按评分标准做事,这对早已功利化的中国科学界来说,绝对是致命打击。
最后,还想弱弱地问一句:诺贝尔奖除了几个科学大奖外,还有和平奖和文学奖啊,为什么没有人要组团呢?臣妾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