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声音
家长A:“语文答案求标准,只有一个是对的”
南京某小学三年级家长孙女士表示,孩子班上的语文老师应该就属于“园丁型”。每天发短信,作业、考试什么的交待得很细、很负责,不过在语文教学上过于追求整齐划一,担心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孙女士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考试前,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考出好成绩,在年级取得好排名,就会让孩子们提前背一些东西。比如造句,“不但……而且……”“即使……也要……”等,都事先提供好范本,让孩子背好了再考,以防出错。作文也是,总是让小孩提前把以前写得比较好的作文背几篇,一篇人物、一篇事情,考试时最好能套得上。“我家孩子爱写作,总喜欢临场发挥,觉得用写过的作文索然无味,但是老师并不鼓励。”
最让孙女士受不了的是,这位老师在批改作业或者试卷时,一些比较开放的题目,也要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孙女士说,儿子并不喜欢这位老师,觉得管得太死了,写作业考试时也不敢随意发挥了。
家长B声音:“动不动就把我拎到学校去谈话”
家长何女士的儿子上二年级,好动的儿子经常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于是自己三天两头被老师揪过去谈话。
“说实话,有的就是些小毛病,老师当成问题孩子来对待,我心里是不舒服的。”何女士说,儿子有次上课时在抽屉里玩小玩具,被老师发现了,于是喊自己到学校谈话。“其实这种事情,打个电话也行,没有必要搞得如此兴师动众。”还有一次,因为儿子的作业完成得不好,又被拎到学校。因为何女士的态度“不够配合”,老师当时就气愤地把作业本扔在了地上。何女士第二天又专门到学校赔了不是。
何女士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于调皮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激发孩子好的一面,而不是动不动就找家长。
家长C声音:“新老师特别好,经常向我们推荐好书”
“这学期我们班也换了个男老师,觉得特别好!”南京某名校二年级家长陈女士说,明显感觉到,这学期每天收到的短信内容变了,老师谈作业方面的内容少了,而是经常向我们推荐好书。
“上学期的短信,基本上都是老师在交待各项作业,以及做作业的各种注意事项。但是这学期的短信,老师这方面的提醒少了,基本由小孩自己来传达作业方面的信息,而老师倒是推荐了不少好书。”陈女士给记者看了短信,老师刚刚推荐了《海鸥乔纳森》这本书,还提醒家长最好给孩子配合《云图六重奏》的音乐来读。“这样的老师更注重孩子内涵的培养,更有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