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声音:
作者的班主任:“一个暑假,孩子们似乎突然长大!”
发帖人@我们1班 的确是一位小学六年级班主任,所在学校是宁波市华天小学。去年5月22日开通微博以来,她在网上发了各种班上学生的趣事,语言活泼,充满情趣,里面有孩子们写的作文,有自己与孩子们的对话,也有班上好玩的人与事,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洋溢在字里行间。短短一年多时间,@我们1班的粉丝迅速壮大,她班上的诗人宇、科(学生化名)等学生,也渐渐为网友知晓,大叹“做王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今年升六年级,王老师在微博里感叹:“不过一个暑假,孩子们似乎突然长大了。开学这几天,教室里干干净净,上课安安静静,排队出操整整齐齐,学生之间没有争吵没有打架,也没人向我告状。批改作业的时候,再没有‘滑稽就是一只鸡从山上滑下来’这样的答案。有些男生开始变声,声音低沉起来了。长大是很好,可为什么我觉得有些隐隐的失落呢?”言语中,对学生们开始“变乖”反而有些不能接受。
其他老师A:“导游的角色,更符合孩子自由的天性”
南京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认为,孩子把老师从园丁转化为导游,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孩子的视角看,导游的角色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十年前,我们说得最多的是“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园丁辛勤耕耘,修枝施肥,花朵才会开得更艳。意思是,老师是规范学生行为的,起到帮助和扶正的作用,孩子要按照大人的意图才能发展得更好。而导游,顾名思义是起引导作用,导游只要稍作引导和指点,游客游什么?怎么游?有何收获?那就是自己的事了。这种方式非常符合孩子要求平等、自由的天性,也符合教育的本质——引导。
其他老师B:“教育仅有导游型老师还不够”
“老师既要做园丁,也要做导游,导游不能替代园丁。在大家眼中,导游可以带领大家看最美的风景,但是,教育仅有导游型老师还不够,不能缺少园丁型老师的精心侍弄。如果没有园丁般的执着和耐心,没有导游般的循循善诱,怎么可能创造教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