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美滋等4企业涉进口恒天然含毒菌乳品

编辑:Emer | 出处: 大洋网

  专家质疑

  3月份发现8月份公布

  恒天然“拖字诀”为哪般


恒天然


  恒天然集团发布的声明中说,企业在今年3月的一次检查中发现,2012年5月在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涉嫌被污染。3月份即检测到食品安全风险,为何拖到8月才公布?

  舆论认为,发生可能的食品污染问题之后是第一时间减少对消费者的损害、通知客户进行回收,还是任由可能出现问题的产品流向市场,恒天然的选择耐人寻味。

  事实上,今年以来外资奶粉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仅在2013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中就涉及8400多吨奶粉,不合格奶粉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和韩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指出,国外的乳品质量并非铁板钉钉,消费者盲目迷信国外品牌的心态亟待改变。消费者应该建立更为科学的消费观,科学合理地选择婴幼儿食品。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认为,“洋奶粉”跌下“神坛”的事实警示中国的乳制品企业,更需要潜下心来重建信心体系,同时通过透明化生产过程等手段向国人证明自己产品的品质,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答疑解惑

  肉毒杆菌:

  1岁以下婴儿最易“中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指出,目前全世界乳粉中都没有关于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尽管肉毒杆菌对成人和1岁以上的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1岁以下的婴儿存在较大威胁。由于1岁以内的婴儿肠道微生态屏障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常菌群还不够强健,因此肉毒杆菌的芽孢进到婴儿的肠道内之后,它有可能生根繁殖,释放出毒素,毒素进入到血液以后有可能导致孩子神经痉挛或麻痹的中毒症状。

  临床上也有1岁以内的婴儿使用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中毒的案例,其中半岁以内的婴儿、处于转奶或者添加更改辅食阶段的婴儿属于“高危”。

  朱毅说,值得注意的是,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需要在12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后才能被消灭,而家庭在冲泡奶粉的时候往往使用的都是温水,起不到相应的杀菌作用。 (新华)

  毒奶源为何畅通无阻?

  肉毒杆菌不在奶粉检测项目中

  恒天然污染了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为何能流向世界各地呢?

  一位从事进口乳制品研究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进口奶粉的检验不可能将所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列入检测项目,由于肉毒杆菌出现在奶粉中的情况极少出现,所以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将肉毒杆菌列入了奶粉的检测项目。


      相关推荐:
      多美滋、上海糖酒、可口可乐就问题产品发表声明
      乳品新危机再现:国际奶源也不一定安全
      质检局:立即召回受污乳粉 禁止进口新西兰奶粉 
      “恒天然”迟报5个月 新西兰将调查   
      多美滋已售出问题乳粉420吨 上海下架涉事产品
      中国成恒天然奶粉毒菌重灾区 娃哈哈牵涉其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