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饮料1瓶相当10块方糖 清肠道功能受质疑
编辑:chenglian | 出处: 新浪
旧国标已经“过时”
据记者了解,乳酸菌饮品产业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递增,年产量突破16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
王丁棉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近些年包括澳洲、新西兰、台湾等地的很多品牌都在做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企业找他讨论某个新品种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乳酸菌行业至今仍在使用10多年前制定的《乳酸菌饮料》和《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两个相关文件。
据王丁棉介绍,早在2005年左右,业内曾经组织过一次益生菌国家标准修订的研讨会,不过当时一些专家出于维护行业发展的考虑,甚至还想将国家规定的10^6CFU/ml乳酸菌含量标准降低为10^5CFU/ml。
而这在王丁棉看来是十分荒谬的,他认为国际上已经普遍使用10^7CFU/ml的标准,而我们当时的研发水平是可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的。
此外,王丁棉还表示,旧标准中规定“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106CFU/ml,在销售时,只要有活性菌检查出来即可”,这一条款也是需要进一步修订的,因为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是保质期内有多少活性菌在里面,而不是出厂时的数值。
王丁棉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多次呼吁过此类问题,不过,由于当时制定标准的团队大多是一些行业性的专家,而真正从事科研开发的专家较少,因此这些建议也一直未被采纳。
农绍庄告诉记者,对哪一种菌更适合成为乳酸菌饮料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到达肠道形成有益菌群,并对消费者肠道或者身体有益,目前来说还没有明确的标准。
此外,农绍庄还表示,对乳酸菌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时间也应该有标准。
农绍庄认为,乳酸菌饮料行业的发展,应该伴随着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国家标准的完善,以此来保证其健康发展。
而在王丁棉看来,当前我国乳酸菌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一些企业、高校也都在对益生菌菌种进行研究,尤其是相关企业的科研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不过在新益生菌菌种的科研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对一些好的菌种的科研还处在空白状态。”王丁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