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智能化迷惑我们的眼
此外如今北京的大容量快速公交已经设置了专门的展台,而从缴费,进站,到上车基本也都有着特殊的分支。因此,面对这种乘客数量多,乘车依靠专用展台的线路来说,特设一个专门的安检环节恐怕也是十分必要的。

勿让智能化迷惑我们的眼
如今,随着各地公交车的更新换代,各地车辆的先进技术应用也日趋的完善。从智能化的速度提醒,到温度控制,再到自动灭火功能等等,这对于许多传统的老式公交车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除此之外,基于当前各地对于缓解交通拥堵的迫切,公共交通工具也成为这两年发展的重要方向。不过,在这些新型公交运行模式的建设中,除了对于速度与容量的追求,我们是否对于车辆的安全也同样赋予了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我们同样需要反思的。
记得在近日笔者在关注新闻时,曾经看到一些地方的公交车已经具备了很先进的智能化灭火功能,可以随着车内发动机等位置的异常情况,自主判断车内状况,并且能够实现自动的灭火能力。这样的设计对于公交车的安全来说,简直可以用周密来形容,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将火星消灭在“萌芽”阶段的方式确实有着很高的安全性,甚至堪称天衣无缝。
但是,如果因为这样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忽视一些应急情况的疏散或者处突设计的话,那么教训恐怕注定是惨痛的。至少在面对厦门这起人为的灾难时,这套设备恐怕注定是力不从心的。
而对于前天的这起发生在公交专用高架上的火灾事故,或许我们可以把惨痛的伤亡定义为刑事案件的恶果。不过,这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一些特定的突发事件下,我们的公交车在乘客疏散的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小小的漏洞?存在着一些影响乘客逃生的弊端?而通过现场发回的一些图片或者视频中我们也发现,厦门BRT的这段行车路线集中在一个专用的高架桥上,而它的宽度目测只允许两辆公交车共同通行,除此之外便无应急车道。不知如此的宽度设计是否对突发事件时的人员疏散有过专门研究,或者遇到其它的突发事故时,又能否便于其它抢险车辆的快速进入以及顺利发挥作用?也都是我们需要在修建类似公共设备时重点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