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不用毒农药的蔬果普通人吃不起

编辑:南岭雪 | 出处: 网易

  从逻辑上看,绿色蔬菜的高价是合理的,但是,考虑到周围的消费水平,周江宁不得不面临没有市场、难以与普通田地竞争的问题

  “就说草莓吧,其他地里都卖七八块钱一斤的时候,我这里必须卖到20多块才能收回成本。”周江宁说,怎么去找到自己的市场,成了个大问题。

  苍山县传统的销售模式是,菜农把蔬菜集中到几个批发市场销售,市场方面的菜贩一车一车地把蔬菜销往国内上海等大城市。对这些市场上的菜贩而言,每一分钱的批发价格的波动都极为敏感,至于周江宁的动辄几倍于他人的绿色蔬菜,这些菜贩选择敬而远之。

  “他种的再好我们也不要,”在批发市场,一名常年往苏州卖菜的菜贩告诉记者,“所有往外的销路都是固定,价格的波动也是按照市场来的,他的那些绿色青菜太贵,我批发了到那边,找谁卖?再说了,他说是绿色的,我怎么信?就算我信了,人家怎么信呢?”

  开放大棚现摘现卖

  在传统的批发市场面前,周江宁的绿色蔬菜是一个另类。为了解决高价蔬菜的市场问题,周江宁想到的办法是,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把绿色和安全这两个品牌打出来”,另一方面,周江宁在四处寻找外地市场无果的情况下,干脆放弃了蔬菜对外的批发,瞄准了本地的市场。

  “虽然是个县城,但是一部分人的消费能力还是有的,”周江宁分析,“就挣这一部分钱。”

  想要证明自己的蔬菜是绿色的,放在市场上同时卖,周江宁没有任何说服别人的理由,于是,他把市场搬到了种植大棚——现场采摘现场卖。

  在第一年亏损之后,绿色种植的第二年,消费能力较高的人群开始开着私家车前往周江宁的大棚买菜,几家超市也开始建立合作关系,专门提供了绿色柜台。五年后,周江宁的绿色大棚实现了菜价几倍于普通农田,蔬菜却并不愁卖的局面,如今一年的净利润在三四十万元。

  但这种绿色模式因其销售市场太小,并不能看到推广的可能性。“有消费能力的就那么一拨有钱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来买我的菜,即使是我自己,暂时也没法再扩大规模了,因为本地销售市场就那么大。至于外地市场,一直在寻找,但是暂时也还没有突破。”周江宁感叹说,“逆着潮流种菜,太难了。如果都不用药,也不现实,要是菜价都像我这么高,普通老百姓吃什么?十几块钱一斤的菜,他们怎么吃得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