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受访者直言国企和事业单位三公乱象严重

编辑:chenglian | 出处: 腾讯


  对于这笔吃喝款项的来源,王世民向记者道出其隐秘性。“一种方法是把这些钱结算到下属单位的职工工资里面,再从职工工资中提出来,同事把这种方式戏称为‘戴帽工资’;还有一种方式是把这些钱分散到职工食堂采买经费中。总之,做得非常隐秘,不细查很难发现。”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留言,对国有企事业单位“三公”消费的监管,在过去一直是一个盲点,一些国有企业连年亏损,却一直是高消费、高福利,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的“三公”消费账目更是一团浆糊。是该好好管管了。

  调查中,75.2%的受访者认为,以前在治理“三公”问题上,忽视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问题。

  湖南省湘西州委党校副校长、中南大学教授邓联繁,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公立高校“三公”消费的相关课题。他告诉记者,行政机关的“三公”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财政纪律的约束,而大多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三公”消费形式更多样、方式更隐蔽,受到的约束较小。因此虽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却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不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问题同样很严重。”邓联繁向记者举例,就在 2012年8月,财政部湖北专员办发布消息,指出武汉某教育部重点大学2011年通过调整出国(境)支出到“差旅费”科目、调整公务接待费到“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报表不反映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方式,隐匿“三公经费”科目支出近亿元。财政部天津专员办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也曾批评一些高校的“三公经费”缺乏有效监管。

  对国有企事业单位“三公”问题的监督为什么一直没跟上

  有一种声音认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三公”消费,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招待费用,是市场经营活动的需要,公众不必过度关注和指责。对于这种说法,国内著名“三公”问题研究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予了严厉的驳斥。竹立家指出,“三公”消费的主体,是指那些获得公共资源支持运行的公共机构和公共部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是政府部门,第二是公共事业单位,第三就是公共企业。“所以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三公’问题来说,我们现在不是不应该监督,而是监督得远远不够。”

  既然严控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三公”消费在法理上没有问题,为什么现实的监督一直没有跟上?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监督不给力。”竹立家向记者透露,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中,除了一类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他事业单位都还没有纳入进来,国有企业的运行管理费用更是一直游离于公共财政预算之外。这样一来,人家花多少钱都不知道,更别说监管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