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善于总结的人。我坚信,今天的感受,会像流星一样成为过去。我更相信多年之后的沉淀。

事业与护肤品一样,是必需品。
HBO购买了《甄嬛传》。我的感受?就像自己的小孩长大了,他必将离你渐行渐远……谢谢喜欢这部戏的人。现在,我有更新的目标,新的角色,我需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新角色里面。
别人说我是“中国电视剧女王”?的确,我最多的形象是在电视剧上。但我从没说只拍电视剧不拍电影,或者只拍电影放弃电视界。“必须要怎样”这种想法,显然太过执着了。
为《甄嬛传》,我推迟了婚期。拍完了怀孕,生子。然后我放了一个大假回来。它的热播就像一份贺礼。但我可以告诉你,最开始,我对着镜子说台词时,曾经起过鸡皮疙瘩(笑)。
到后期,我每天的台词有7张A4纸。我没有诀窍,我的方式是“笨”。像画家李可染那样,做一件事,就重重地把力气打下去。“笨”对我来说,就是最直接的力量。
我没有任何科班训练。在片场只能靠自己琢磨。我习惯在开拍前做好所有准备。《甄嬛传》开拍前,我刚拍完《画壁》,为了调整心理状态我请求制片人晚一周开机。当时很疲劳。怕自己进入不了角色状态。其实是有撒娇成分的。没想到的是,制片人同意了—这意味着剧组几百号人都要重新协调。我很感激。
拍戏时,焦虑万分。那种状况很容易焦虑。一共1500场戏,我有966场。拍到中间,一些演员已经杀青,但我才拍了200多场。后来渐渐意识到,工作中的很多焦虑都是因为不专业产生的。我可能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在工作的范畴常常想要遇到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可这是非常不寻常的事。我曾经很强求自己。现在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团队工作,并非你做好自己那一份就足够。不用太为难自己,有时,你需要别人帮助。你不用太为难自己。
我很幸运。一个编剧跟我说,一个演员一辈子如果遇到五六个“所谓的”经典角色,就很不错了。他说我还那么年轻,入行才十年,就遇到了几个让大家记住的角色。“你就满足吧”。
在这个圈子11年了。我被动地进入演员这个行业。最初能演下来觉得这算是一份高薪职业。有些角色谈不上喜欢也并非不可或缺。但也接了。演时带着“杂念”。《甄嬛传》让我尝试到“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