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游学掀热潮:带队老师撇开学生疯狂扫货

编辑:南岭雪 | 出处: 新浪

  回归理性  亟须厘清教育与商业属性

  “游学的群体是学生,学习或者文化交流是基本内容,因此它是有着很强的教育属性。商业机构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适当盈利并没错,但学校、事业单位、政府组织等一些非营利性机构介入,就会让这个行业偏离它正常的发展轨道了。”桑澎表示,因为游学教育属性与商业属性的混淆,才导致该行业乱象丛生,而解决游学乱象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让其回归教育属性,另一方面要把它完全交给市场。

  “政府部门的作用在于引导,运用自己的话语权、监督权等,让这个行业更透明。怕就怕政府制定一些条条框框或行政审批,一旦公权力介入,就可能会导致权力寻租以及各种腐败。”中国留学监理网创始人、留学专家胡本未说。

  在胡本未看来,消费者在选择该游学产品时,同样缺乏合理预期与理性判断。“家长和学生在考虑出国参加游学活动时应该慎重,注意选择具备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切勿轻信无资质中介机构或个人的虚假宣传。”

  胡本未建议,家长在选择游学产品时,一定要明白以下几点:首先,游学是一种学生修学旅游活动,不是纯粹的观光旅游,家长必须考虑该活动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反对“纯玩”游学,也反对“纯学”游学。其次,选择游学产品时,需鉴别它是否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还要看它具体的活动是否在围绕这个主题一系列地展开、是否在旅行中嵌入了各类主题的活动。再次,该游学活动是否为孩子配备了能胜任的辅导员全程同行。最后,虽然在决定是否参加游学活动上家长拥有决策权,但真正体验的是孩子,所以家长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点。

  “游学的初衷本是好意,但低龄化必须谨慎,对孩子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张明红表示,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而异域文化又与本土文化有很大隔阂,当新鲜劲过后,切莫让游学成为“惊鸿一瞥”。

  未来前景  是蓝海还是泡沫

  一方面,作为新兴行业,商业化游学需求量与日俱增,商业价值在不断被激发;另一方面,它的历史十分短暂,市场走向、规模效应、增值潜力等都充满未知,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大。“无论是留学服务机构,还是中小学培训机构,之所以热衷于游学,因为它是一个来钱很快的行业。”业内人士以留学中介为例分析称,留学市场竞争异常惨烈,一单生意很可能辛苦一年或半年最后还是白忙活,而游学不一样,除了前期推广外,一个游学团周期下来通常只有15-20天,几乎不存在退款的风险。

  “每年的寒暑假,几乎是游学机构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暑期游学,又占了所有业务量的大头。”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以新东方游学为例,去年共接待客户1.3万人次,全年销售额为4亿元,其中70%来自暑期。

  海外游学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据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中心主任刘婷介绍,去年整个游学市场有20万人次,总经济规模约为60亿元,并以每年30%的比例复合增长。金吉列游学部项目负责人于子珍也表示,“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游学市场在30万人次,未来游学市场有望超过留学市场的出境量”。以此推算,今年的海外游学市场规模或将近80亿元。

  “游学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延伸,起码在理论上它的市场潜力是可以类比于旅游行业的,如果完全开发,达到数百亿元或者上千亿元完全可能。”阙登峰表示,他对这一行业的想象空间是抱乐观态度的,“你可以把这个市场看成是一片蓝海,体现在货币上它虽然只有数十亿元,但并不代表它只有这么多。教育是一个很分散的行业,即使把新东方等巨头加起来,也没有占到整个教育行业的1%,游学行业也一样”。

  虽然乐观者有之,但理性者甚至悲观者也大有人在。“目前的游学市场还处于一个盲目消费阶段,由于炒作、跟风等,它的影响力被人为放大了。”桑澎表示,当前的游学市场尚存在很大一部分泡沫,“以中小学生游学为例,很多机构是和学校合作的,学校往往用公权力、威信力绑架了学生和家长,如果去掉这些干预,游学市场起码要降温一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