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推手 三股力量争食游学蛋糕
说起游学,国人并不觉得陌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便有诸子周游列国讲学的先河,但作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商业化海外游学,却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时期的海外游学核心在于“游”和“学”,既游览海外异地风光,又安排世界名校的体验式学习。随着2007年后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的激增,海外留学市场也开始出现井喷,不仅游学人数在逐年增加,而且游学举办机构也如雨后春笋。
“可以说,2007年之前,游学行业的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市场也相对小众。近几年,游学市场不断被深耕,游学业务的主体也在发生改变,游学市场这块蛋糕开始被三股力量争食:第一股以新东方、英孚等最早的一批教育机构为代表,所占市场份额大概在30%-35%,他们本身是出国留学服务或语言培训行业的代表,做游学是顺势而为;第二股以出入境服务相关的公司或企业为代表,如各大旅行社等,市场份额大概在50%,他们自身有着丰富资源和经验,游学可以说是旅游产品的升级;第三股力量是一些新兴商业机构,包括决胜网在内的电商教育平台等,市场规模大概在15%-20%,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在产品上也更加新颖、个性化,如一些深度游学、艺术游学等项目。”决胜网董事长阙登峰分析称。
阙登峰同时表示,越来越多的机构介入游学领域,正使得行业与行业越来越交叉,边界越来越模糊,但又有各自的“势力范围”。“第一股力量的客源主要是由内部学员转化而来的,第二股力量的客源主要通过做渠道来的,第三股力量则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群体。三股力量对应的是不同的客户群体,所以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竞争;但同一股力量之间竞争非常明显,例如培训机构A和B之间的竞争。但这是好事,最终会使服务回归到价值竞争上。”
市场上总共有多少家商业性的游学机构?据不完全统计,仅知名的、有一定规模的机构就达近百家,不知名的更是数以千计,以“游学机构”为关键词在百度上输入,搜索结果达249万个。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各类机构均想分一杯羹。
监管尴尬 “多头管理”下的无法可依
作为舶来品的商业化游学,在本土的发展中也慢慢沾染了一些“中国式”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外包式”。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国外机构组织的游学一般是举办方“一站式”服务的,从组织人员到出入境再到游与学,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化体系。“我国游学市场主要存在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一站式’模式,以澳际为代表,主业是留学咨询服务,有自己的旅行社、有出境游资质,游学全程都是自己做,但这种模式成本较高,游学业务本身并不能赚太多的钱。另一种是外包模式,机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全程外包给有资质的旅行社,双方分成,机构、学校占大头。”多知网创始人、教育分析师李好宇认为,由于外包模式门槛较低、利润较高,因此成为当前游学行业的主流模式,对于机构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因为只要招来生源,就能获得分成。当然这也加剧了风险和管理上的不可控,甚至不乏学生被二次或多次“倒卖”的现象。
“在国外,游学都是以大学生为主的,他们的目的性非常强,通常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各国去参观学习、访问交流。但在中国却恰好倒过来了,大学生整天宅着,中小学生却成为游学的主力军。”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表示,因为中国特殊的教育体制,这种“低龄化”的游学已成为中国一大特色。“低龄化特征自身说不上是好还是坏,但无疑它会让游学的学术化大打折扣。”
中国式游学也导致该行业陷入一些中国式困境,个中的各种乱象不胜枚举:有带队老师把孩子“晾”到快餐店门口,自己去疯狂扫货的;有孩子在外发高烧、水土不服,却没有人照顾的;有自称到顶尖名校去听名师讲课,最后却遭“山寨”或“李鬼”掉包的……
“可以说,对于它的监管,尚处于一个市场盲区。教育、行政、旅游、公安出入境等部门,看似都可以管,实则又都管不着,因为不仅存在监管难、取证难、跨境难等问题,很多时候,还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尴尬。”桑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