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暾在介绍地震预警终端接收器的工作原理

地震预警系统框图
事实上,人类必须面对地震无法完全预防、只能尽量减灾的现实。正是基于这个情况,地震预警开始被高度重视起来。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速度很快、垂直传播、破坏力小,横波横向传播、破坏力大,但它的速度只有每秒3.5公里左右。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地震发生时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对人类发出警报。
从汶川到芦山,5年时间过去了,在不断的投资、研发与试验过程中,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及其推广、应有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对防震减灾能起到哪些实际作用?与日本、美国等拥有先进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相比,又存在哪些差距?
“下次大震,中国有地震预警。”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玻璃上,到处贴着这条标语。芦山7级地震后,这条标语应验了。
从公开资料来看,中国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大规模研究,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是目前唯一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的单位。福建省地震局也在开展这项研究,但他们尚未对外发布预警信息。
坐在宽大的办公室里,王暾忙忙碌碌。芦山地震之后,他们的工作量陡然增加。
技术盲区比日本更小
王暾是四川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奥地利攻读物理学博士。大地震带来的灾难,让他找到了事业的方向,他决定扎根这一领域。
王暾向海外多名华裔教授筹集到数百万元启动资金,在成都高新区的支持下,成立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专门研究地震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