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掀起降息潮 中国近期降息可能性不大
编辑:chenglian | 出处: 网易
内部审慎决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以我为主。”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部宽松意味着中国加息概率进一步减小,至于是否应该降息,需进一步观察宏观经济的走势。
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下滑至荣枯线附近的50.6,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一个弱势复苏的态势。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4%,与全年3%左右的通胀目标值相比,尚有一定空间。
从当前来看,尽管外部冲击有加剧迹象,决策层采取的应对政策仍然以稳为主。4月初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就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国外央行降息主要会给本国带来两个好处。其一,降低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其二,货币宽松导致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本报记者称,“我们不能放松,中国对外汇资金历来宽进严出,我们没有资金流出去的渠道。”
他表示,降息的可能性不大。银行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实际利率,热钱进入中国主要是冲着市场实际利率去的。
中金公司则在其研究报告中称,目前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还较大,降低基准利率无疑将刺激房价进一步上升的预期。
也有学者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若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一个较大幅度的回落,可考虑小幅度降息。”刘元春认为,此举可以减少内外利差空间,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空间。
刘元春解释称,存款利率维持在一个高位时,即使扩大利率浮动空间,效果也不太明显。若基准利率处于低位,各家银行的存款定价就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差异。
除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另一个市场关注的货币工具。宗良则表示,后者是否调整主要因外汇占款的变化而变。当前,存准率应该以稳为主,货币政策更倚重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流动性。
在前两周连续暂停资金净回笼的背景下,周二,央行开展了55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以此保持银行间资金面“中性平衡”,因为本周公开市场将有760亿元的正回购及1100亿元的央票到期。
2013年4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中,国内外20家金融机构中仅有2家机构预计月内将降低存准率。
相关报道:
中国近期降息可能性不大
面对正在上演的新一轮全球降息潮,在经济下滑、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中国是否也会加入降息行列?
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微博)表示,降息的条件似乎已经成熟,但最大的问题和障碍在于是否真的需要降息。目前货币存量大,降息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如果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在全年目标7.5%之下才有必要放松货币政策。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微博)认为,尽管存在重演新一轮全球降息潮的可能,但在国内经济并没有出现超预期下滑的情况下,央行没有必要加入降息的队伍,未来国内的货币政策应该以预调微调为主。至于是否有必要重启降息,首先应该关注4月份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数据。
不过在欧美日三大经济体都竞相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大量资本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前三个月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达9790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4946亿元。有境外媒体推算今年前两个月流入国内的热钱高达1250亿美元,热钱流入压力持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