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退烧误区你犯过吗?别因家长的大意耽误了孩子!

  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病,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足以让妈妈们胆战心惊,后怕不已。毕竟宝宝的身体素质不如成年人,即便是小病小灾,一旦治疗不及时或护理出了差错,也有可能酿成大错。比如,古往今来的育儿大难题——发烧,让多少妈妈伤透了脑筋,用错了方法,踩进了伪科学的大坑。下面这些常见的退烧误区,你也犯过吗?

  物理退烧?风险大

  大部分妈妈都持着这样的观点:是药三分毒,物理退烧最靠谱,既管用又没有副作用。于是,敷冰袋、退烧贴、擦酒精、冷水浴等各种物理退烧法轮番上阵,这虽然能暂时降温,但也会令孩子更难受甚至加重病情,《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也不再推荐使用物理降温。事实上,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较小的刺激也会引起高热,但并不代表病情严重。还需要明确一点的是,一定范围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强行降温反而可能对病情恢复不利。所以面对宝宝发烧,当务之急是让孩子舒服一点,比如补充足够的水分、脱掉过多的衣物、适当的温水擦浴。当儿童发热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就可以应用退热剂(栓剂、滴剂或混悬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多国指南及WHO推荐用于儿童退热治疗的解热镇痛药。

  捏痧退烧?求放过

  “捏痧”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说备受老一辈推崇,相信不少家长也亲身实践过。其治疗效果姑且不论,但这种“退烧偏方”显然不适合孩子。宝宝皮肤娇嫩,用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软组织挫伤。对于没有掌握足够医学常识的家长来说,贸然进行所谓的“捏痧”,只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留下心理阴影,实在是得不偿失。

  灌肠退烧?要不得

  灌肠退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大量低温的液体为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的处理,这个处理并不比其他物理降温有效,而且会给孩子带来极度的不适感;第二种则是用直肠液用保留灌肠的方法直肠给药,这可能引起不可预期的吸收延迟。总而言之,不建议使用以上两种方式给孩子退热。退热栓在儿童退烧中是值得推荐的,当宝宝无法进行口服给药时(如呕吐、拒服、睡眠状态),选择符合儿童年龄或特点的栓剂(如小儿布洛芬栓)进行直肠给药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方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