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这些“误区”让宝宝的手白洗了
人们在洗手时总是只想着冲走灰尘和污垢,只要肉眼看不见脏东西,就认定为清洁完毕。然而,看上去干净的地方不一定“干净”。有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正确洗手率”仅为4%。换句话说,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没能把手洗干净。以下三个误区往往就是“洗不干净”的原因。
误区1:只用清水洗手。许多人能够保持频繁洗手的习惯,但不一定能坚持使用洗手液。英国《每日邮报》曾经公布一个“洗手实验”的结果:只用清水洗手后,手上细菌数目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用清水洗手不能彻底清除手上的致病菌,往往会使洗手“失效”。
误区2:洗手的时间过短。根据台湾新北市卫生局调查显示,民众便后洗手平均仅用时3.5秒,约只能洗掉1/4的细菌。3.5秒大约只能进行持续冲洗,几乎没有泡搓的过程,其效果约等于“便后不洗手”。生活中,能够坚持洗手10秒以上的成人并不多,孩子的习惯更堪忧。洗手的时间过短,只能达到湿润手部皮肤的目的,对于去除病菌作用不大。
误区3:洗手的步骤不正确。许多人洗手时能够将整个手部沾湿,但没有以正确的步骤来清洗。在医生的眼里,很多人的洗手过程都是不合格的。即便使用了洗手液,洗手的时间足够长,也无法保证手部皮肤的整体清洁。不遵循正确的洗手步骤,也许只能片面地清洁到手心、手背,却忽略了最容易匿藏细菌的甲缝、指缝等,让洗手的努力功亏一篑。
饭前便后洗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常识远远不够。不正确的洗手方式往往无法达到清洁的目的。要好好掌握洗手工具、时间、步骤这三个关键才能决定小手的清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