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定义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定义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定义、临床表现及相关信息

什么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28~40周),尤其以妊娠35周左右的初产妇较为常见。该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具有较高的致命性。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又被称为“产科急性假性黄色肝萎缩”或“妊娠特发性脂肪肝”,其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内脂肪大量堆积,导致肝功能受损。该病的发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双胎妊娠以及男胎妊娠有一定相关性。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初期症状较轻,但病情可迅速恶化。以下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持续性恶心、呕吐、乏力、上腹痛或头痛。
  • 黄疸:数天至一周后出现进行性加深的黄疸,通常无瘙痒。
  • 腹痛:右上腹痛较为常见,但也可能呈弥散性腹痛。
  • 高血压及相关症状:常伴有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少数患者会出现一过性多尿和烦渴。
  • 凝血功能障碍:包括皮肤淤点、淤斑、消化道出血、齿龈出血等。
  • 其他严重症状:低血糖、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肝性脑病、少尿或无尿,以及肾功能衰竭。

疾病的高危人群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高危人群包括:

  • 妊娠晚期(28~40周)的孕妇,尤其是初产妇。
  • 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
  • 怀有双胎或男胎的孕妇。

疾病的诊断与处理建议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糖水平)以及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措施终止妊娠,并进行支持性治疗(如纠正低血糖、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改善凝血功能)。

结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母婴安全至关重要。如果孕妇在妊娠晚期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