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怎么得的

小儿多动症怎么得的

小儿多动症的病因及相关因素解析

小儿多动症(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尽管有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患有多动症。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我们需要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是ADHD的重要致病因素,遗传度平均约为76%。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子研究均支持这一结论。患有ADHD的儿童往往有家族遗传背景,这提示基因在疾病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2. 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ADHD患者的大脑神经化学递质存在失衡现象。例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以及5-羟色胺(5-HT)功能下降,可能与疾病的发生相关。目前,学界提出了多巴胺假说、去甲肾上腺素假说及5-HT假说,但尚无单一理论能够完全解释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异常

磁共振成像(MRI)研究发现,ADHD患者的额叶发育异常,双侧尾状核头端可能存在不对称现象。此外,功能性MRI显示,ADHD患者的大脑功能存在缺陷,尤其是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和小脑等区域,这些部位的功能激活异常可能与症状相关。

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ADHD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产前因素:母亲在孕期吸烟、饮酒或患有甲状腺功能障碍。
  • 围生期因素:早产或产后缺血缺氧性脑病。
  • 出生后因素:病毒感染、脑膜炎、脑炎、头部损伤、癫痫、毒素暴露及药物影响。
  • 营养相关:营养不良、饮食致敏反应、过多摄入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或饮料、缺铁、血铅水平升高或血锌水平降低等可能与ADHD发生有关,但证据尚不充分。

5. 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成为ADHD的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 父母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
  • 不当的教养方式,如过度严厉或过于溺爱。
  • 父母性格问题,如母亲患抑郁症或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
  • 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或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等经历。
  •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可能加剧症状。

结论

小儿多动症的发生是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干预和科学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