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手足搐搦症:原因、症状与预防
概述
婴儿手足搐搦症是一种常见于1岁以内婴儿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在3至9个月的婴儿中发病率较高,且多发于冬春季节。该病主要由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代偿不足或其他因素导致血液中游离钙水平降低,从而引发神经兴奋性增高,最终导致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
病因
-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重要营养素,其缺乏会导致血清钙水平下降。
- 甲状旁腺功能代偿不足:甲状旁腺在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其功能不足会加剧低钙血症。
- 其他因素:如喂养不当、日照不足、肠道吸收障碍等,也可能是诱因。
发病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弥散钙(游离钙)占总钙量的60%左右。若血清总钙量降至1.75~1.88 mmol/L(7~7.5 mg/dL),或游离钙水平低于1 mmol/L(4 mg/dL),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会显著增强,从而引发抽搐症状。
症状表现
- 局部肌肉抽搐:常表现为手足部位的不自主抽动。
- 全身性抽搐:严重时可表现为全身肌肉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
- 其他症状:如烦躁不安、哭闹、食欲减退等。
预防与管理
- 合理补充维生素D:建议婴儿每日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特别是在日照不足的冬春季节。
- 均衡饮食:确保婴儿摄入足够的钙质和其他营养素。
- 定期体检:通过定期检测血清钙水平,及时发现和纠正低钙血症。
- 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婴儿的日光照射时间,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结论
婴儿手足搐搦症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家长应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和婴儿的日常营养管理,以降低发病风险。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