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常规检查项目及其重要性详解
孕期检查是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多项检查。这些看似与怀孕无关的检查,实则是监测孕妇身体状况的关键手段。以下是各项检查的详细解读及其意义。
1.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通常在第一次产检和孕30周时进行,主要用于评估孕妇的血液健康状况。
- 贫血筛查:孕期由于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值低于110g/L即为贫血。若发现贫血,应及时补充铁剂。
- 白细胞计数:孕期白细胞可能会增加,但需与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
2. 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贯穿整个孕期,尤其在孕中晚期需关注尿蛋白的情况。
- 尿常规检查结果可能受阴道分泌物增多的影响,因此需注意样本采集的规范性。
- 每次产前检查都需进行尿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等潜在问题。
3. 肝肾功能检查
妊娠期肝肾负担加重,因此需要了解早孕期肝肾功能状态。
- 若孕妇存在基础性肝肾疾病,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评估妊娠风险。
4. 梅毒血清学检查
梅毒感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因此需在孕期进行筛查。
- 若在早孕期确诊梅毒感染,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以减少病原体对胎儿的影响。
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
乙肝孕妇可能通过母胎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因此需在早孕期进行筛查。
- 不建议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传播。
- 新生儿出生后需进行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联合预防措施。
6. ABO及Rh血型检测
该检测主要用于判断和预防母儿血型不合。
- 中国人群中Rh阴性血型较为罕见,约占3-4‰。
- 若孕妇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可能出现母儿血型不合,严重时会引起胎儿宫内水肿甚至胎死宫内。
7. HIV筛查
在早孕期需进行HIV筛查。
- 若筛查结果为阳性,应按照相关指南进行积极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8.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贯穿整个孕期,通常需进行3-5次。
- 第一次超声:用于确认宫内妊娠。
- 后续超声:监测胎儿发育及孕期并发症。
9. 电子胎心监护
妊娠34-36周开始,每周进行一次电子胎心监护。
- 37周后根据具体情况,每周进行1-2次监护。
- 高危孕妇需增加监护频次,尤其是存在胎盘功能下降风险者。
10.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通常在首次产检和妊娠32-34周时进行。
- 孕晚期因血容量增加,需评估孕妇心脏功能,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论
孕期检查是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措施,各项检查均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孕妇应按时完成相关检查并遵循医生建议。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