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遗症如何改善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遗症如何改善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遗症的改善与预防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下内容将详细介绍改善与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遗症的相关措施。

1. 防止继续出血

为防止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进一步恶化,应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新生儿的体温,避免受凉。
  • 确保环境安静,减少刺激,避免哭闹加重出血。
  • 保证呼吸道通畅。若无呕吐,可将上半身抬高15~30度以减轻颅内压力;若有呕吐,应采取平卧并将头偏向一侧,同时通过胃管喂养。
  • 限制静脉液体输入量至60ml/kg·d,根据呕吐情况及心肾功能调整。
  • 每日肌注或静注维生素K(剂量为1.5mg,早产儿酌减),连续使用3天,同时补充维生素C。
  • 必要时使用止血剂(如止血敏),并输注小量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10ml/kg)以补充凝血因子并纠正贫血。

2. 对症处理

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应采取以下对症治疗措施:

  • 烦躁不安或抽搐时,可交替肌注氯丙嗪(每次2mg/kg)和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每3~4小时一次,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 若颅压明显增高(囟门饱满),可使用甘露醇(首剂0.5~0.75g/kg静推,随后0.25g/kg每日4次)和地塞米松(0.5~1mg/kg每日2~4次)以降低颅压并控制脑水肿。
  • 对于呼吸微弱、不规则或青紫症状明显的患儿,需使用人工呼吸机,并纠正酸中毒以维持良好的灌注。
  • 如存在硬脑膜下血肿,可多次进行硬脑膜下穿刺排液;若3周后积液未消退,可考虑手术摘除积液囊。

3. 保护脑组织

为了保护脑组织,促进功能恢复,可采取以下措施:

  • 静脉滴注细胞色素C、辅酶A和ATP(加入10%葡萄糖液中),持续1~2周。
  • 使用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维生素B6、胞二磷胆碱、脑活素和脑复康等药物,可能对脑细胞功能恢复有帮助。

4. 预防感染

为防止感染发生,可适量使用抗生素。

5. 预防措施

在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之前,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 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重点监护胎位不正或头盆不称的孕妇。
  • 分娩时避免胎儿缺氧,谨慎使用催产素或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如吗啡)。
  • 对于早产儿、手术产及分娩过程中曾有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特殊护理,并肌内注射维生素K以预防颅内出血。

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遗症是严重的医学问题,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查一查能不能吃
食物分类
  • 选择食物分类
  • 五谷杂粮
  • 食物加工篇
  • 蔬菜/食用菌
  • 肉禽蛋/野味
  • 水果
  • 水产品/海鲜
  • 调味品
  • 饮品/饮料
  • 零食/小吃
  • 豆/乳/奶制品
  • 干果
  • 补品
  • 草药
适用人群
  • 选择适用人群
  • 不限
  • 孕妇
  • 产妇
  • 哺乳期
  • 婴儿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吃
  • 不限
  • 能吃
  • 慎吃
  • 不能吃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