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肌酶升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经历过窒息、宫内窘迫等异常出生情况的婴儿中。心肌酶的变化通常反映了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是评估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目前临床上常用以下血清指标来评估心肌损害:
| 指标名称 | 分布特点 | 临床意义 |
|---|---|---|
|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分布广泛,肾、骨骼肌含量较多 | 特异性较差 |
| LDH(乳酸脱氢酶) | 分布广泛 | 特异性较差 |
| CK(肌酸激酶) | 骨骼肌含量丰富,其次是心肌和脑组织 | 反映心肌损害 |
| 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 | 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内 | 心肌特异性强,最能代表心肌受损 |
| α-HBDH(α-羟丁酸脱氢酶) | 主要存在于脑、心肌中 | 升高提示心脑损害,特别是当α-HBDH升高>LDH升高时 |
心肌酶谱的升高程度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特别是CK-MB的升高最具诊断意义,可作为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早期、灵敏、特异的重要诊断指标。
对于心肌受损的新生儿,通常采用果糖、维生素C等营养心肌的治疗方法,以帮助心肌细胞恢复功能。
新生儿心肌酶谱的检测和监测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心肌损害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