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知识与心脏传导系统解析
1. 心电图记录纸的结构与标准
心电图记录纸由许多小方格组成,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毫米(mm)。这些小方格由细横线和细竖线围成,而每五个小方格之间会有一条粗线,形成了5毫米见方的大方格。
1.1 横向时间标记
- 心电图记录纸的移动速度为25毫米/秒(mm/s)。
- 每个小方格(1毫米)代表时间为0.04秒。
- 每个大方格(5毫米)代表时间为0.2秒。
1.2 纵向电压标记
- 国际标准规定,当外加电压为1毫伏(mV)时,基线应抬高10个小方格。
- 每个小方格表示0.1毫伏(mV)。
- 每个大方格表示0.5毫伏(mV)。
2. 心电图波形及其意义
心电图由一系列波形组成,包括P波、QRS波群、T波以及可能出现的U波。每种波形都代表心脏电活动的不同阶段:
- P波: 反映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 QRS波群: 表示心室的去极化,是心电图中最显著的波形。
- T波: 代表心室的复极化。
- U波: 有时可见,可能与心室晚期复极化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3. 心脏传导系统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是心电活动的基础,它由以下结构组成:
- 窦房结: 心脏的起搏点,负责产生心脏的电活动。
- 结间束: 包括前、中、后结间束,连接窦房结与房室结。
- 房间束: 起自结间束,也称为Bachmann束,负责心房间的电传导。
- 房室交界区: 包括房室结和希氏束,是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递通路。
- 束支: 包括左束支和右束支,左束支进一步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
- 普肯耶纤维: 负责将电信号传递至心室肌肉,完成心室的兴奋。
心脏传导系统的电活动按照以下顺序传播:窦房结 → 结间束 → 房室结 → 希氏束 → 束支 → 普肯耶纤维。这种有序的电激动传播在心电图上表现为一系列波段的变化。
4. 心电图的临床意义
通过分析心电图的波形、时间间隔和振幅,可以诊断多种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电解质紊乱等。
结论
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了解其记录纸结构、波形意义及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心脏健康状况。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