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及分类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其发病原因复杂,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下将详细介绍其主要原因及相关特点。
1. 感染性原因
感染性病理性黄疸是由病原体侵入新生儿体内引发的感染所致,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1.1 新生儿肝炎
- 主要由宫内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巨细胞病毒(CMV)是最常见的致病因子。
- 症状通常在出生后1-3周出现,表现为黄疸、灰白色大便、深黄色尿液,以及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
- 患儿可能伴有厌食和呕吐等症状。
1.2 新生儿败血症
- 由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产生毒素引起的全身感染。
- 高危因素包括羊水混浊、胎膜早破、脐带感染或皮肤损伤。
- 临床表现为食欲低下、发热、黄疸加重以及皮肤出血点。
2. 非感染性原因
非感染性病理性黄疸主要与新生儿本身的生理或遗传因素相关,常见原因如下:
2.1 新生儿溶血
- 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溶血性疾病。
- 母体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
- 典型症状包括黄疸、肝脾肿大和贫血。
2.2 胆道闭锁
- 通常在出生后2周内开始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
- 粪便颜色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肝脏逐渐增大且质地坚硬。
- 血液中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肝功能异常。
2.3 母乳黄疸
- 约1%的母乳喂养婴儿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
- 通常在出生后数天开始,黄疸可能持续4-12周。
-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排除其他病因后可确诊。
2.4 遗传性疾病
- 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尤其在华南地区较为常见。
- 其他遗传性疾病还包括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和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结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需根据具体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