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鹅口疮:症状、影响与防治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也被称为雪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口腔真菌感染,主要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此病多发于2岁以下的宝宝,尤其是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的婴幼儿。
症状表现
- 口腔粘膜充血红肿。
- 口腔内出现雪白色针状斑点,逐渐聚集形成白斑。
- 白斑覆盖整个口腔,甚至嘴唇的粘膜也会呈白色,且无法擦除。
- 早期无明显痛痒感,但进食时可能会出现不适。
- 随着病情发展,宝宝进食时疼痛加剧,食欲下降,可能伴随轻度发热。
潜在风险
如果鹅口疮未能及时治疗,可能带来以下严重后果:
- 白斑扩散至支气管,导致食道炎或肺炎。
- 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进食障碍。
- 长期感染可能削弱宝宝免疫功能,增加败血症的风险。
如何识别鹅口疮?
家长需特别留意宝宝的进食行为和口腔状况。如果宝宝出现食欲不佳、进食疼痛等情况,应仔细检查其口腔是否存在白色斑点或异常红肿。
预防与护理建议
- 保持宝宝口腔清洁,尤其是在喂奶后,可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拭口腔。
- 确保奶瓶、奶嘴等喂养工具的彻底清洁和消毒。
- 母乳喂养的妈妈需注意乳头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 增强宝宝免疫力,确保均衡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治疗与就医建议
一旦发现鹅口疮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开具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进行治疗。家长切勿自行使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结论
鹅口疮虽然常见,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的口腔健康,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