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虫媒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非洲的乌干达寨卡森林中被发现。科学家在研究当地猕恒河猴时首次分离出这种病毒,因此将其命名为“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如埃及伊蚊)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的特点。
| 时间 | 地点 | 事件 |
|---|---|---|
| 1947年 | 乌干达 | 首次在猕恒河猴中发现寨卡病毒。 |
| 2007年 |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 首次记录的寨卡病毒人类感染病例。 |
| 2013年10月 | 法属波利尼西亚 | 爆发大规模疫情,感染人数超过上万人。 |
| 2015年5月 | 巴西 | 疫情持续扩散,成千上万人感染,威胁生命。 |
| 2016年2月底 | 中国 | 报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
截至2016年,寨卡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影响了4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哥伦比亚、墨西哥、玻利维亚、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巴西、圭亚那等。
病毒的快速传播引发了全球卫生危机,尤其是在美洲和东南亚地区。
2016年2月底,中国报告了首例寨卡病毒输入性病例。患者是一名38岁的义乌居民,曾前往斐济和萨摩亚旅游。回国后,他出现无诱因的发热和畏寒症状,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病毒的传播和疫情提醒我们,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的跨境传播风险显著增加,加强国际合作和疾病监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