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类、临床表现及病因解析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分类和临床表现如下:
1. 妊娠期高血压
- 发生时间: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
- 诊断标准:血压(BP)≥140/90 mmHg,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
- 临床表现:无尿蛋白(尿蛋白为阴性),少数患者可能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 确诊时间:产后才能明确诊断。
2. 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类型:
- 轻度子痫前期:- 血压:BP≥140/90 mmHg。
- 尿蛋白:≥0.3 g/24h或随机尿蛋白(+)。
- 伴随症状:可能出现上腹不适、头痛等。
 
- 重度子痫前期:- 血压:BP≥160/110 mmHg。
- 尿蛋白:≥2.0 g/24h或随机尿蛋白(++)。
- 其他指标:血肌酐>1061 μmol/L,血小板<100×109/L,微血管病性溶血(血LDH升高),血清ALT或AST升高。
- 症状:持续性头痛、脑神经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不适等。
 
3. 子痫
子痫是指子痫前期的孕妇出现抽搐,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4.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
- 表现:妊娠20周前无尿蛋白,但20周后尿蛋白≥0.3 g/24h。
- 其他情况:血压进一步升高或血小板<100×109/L。
5. 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 诊断标准:孕前或孕20周前舒张压≥90 mmHg。
- 特点:妊娠期血压无明显加重,或妊娠20周后首次诊断高血压并持续到产后12周后。
妊娠高血压的病因
妊娠高血压的病因复杂,以下是主要的诱因:
1. 子宫胎盘缺血(约占30%)
- 诱因: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初产妇、子宫膨大过度、腹壁紧张等。
- 机制:宫腔压力增大导致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引发缺血缺氧和血管痉挛,从而升高血压。
- 理论:胎盘或蜕膜组织缺血缺氧后可能产生加压物质,进一步引发血管痉挛。
2. 前列腺素缺乏(约占25%)
- 作用:前列腺素是一种血管扩张物质,能够维持血压平衡。
- 机制:前列腺素减少会导致血管对加压物质反应性增强,从而引发血压升高。
3. 免疫与遗传因素(约占10%)
- 现象:经产妇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较少见,但妊高征患者的女儿患病几率较高。
- 可能机制:与孕妇隐性基因或隐性免疫反应基因有关。
总结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复杂的妊娠并发症,早期识别和管理尤为重要。准爸爸们在此期间需多加关心和体谅准妈妈的身心变化,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