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传播途径及危害

乙肝传播途径及危害

乙肝传播途径与危害详解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潜在的生命威胁性。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和危害对预防和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一、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形式:

  • 垂直传播:发生在围产期,母亲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
  • 水平传播:婴儿出生后通过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感染病毒。

2. 医源性传播

在医疗操作中,如果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器械、牙科器械、针灸针、内镜等),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3. 输血传播

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受者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4.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皮肤或黏膜受损,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5. 性传播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形式。此外,接吻也可能传播病毒,尤其是当口腔黏膜破损时。

6. 父婴传播

父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孩子出生后,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通过与父亲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传播方式也被称为水平传播。

二、乙肝的危害

乙肝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并发其他疾病

慢性乙肝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肝源性糖尿病、脂肪肝、高胆红素血症等。

2. 心理负担重,影响社会稳定

乙肝患者可能在就业、升学、婚姻等方面受到歧视,同时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也会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3. 持续损害肝脏

乙肝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会导致肝脏组织反复受损和修复,最终可能导致肝纤维化。

4. 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乙肝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延误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腹水,甚至肝癌。统计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31.6%-60.1%可能转化为慢性肝炎,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而16.5%-51.1%的肝硬化患者可能进一步恶化为肝癌。

三、预防与建议

为了有效预防乙肝传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新生儿和高危人群。
  • 严格遵守医疗器械消毒规范,避免医源性传播。
  •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或血液制品输入,确保血液来源安全。
  • 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卫生,避免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 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必要时使用保护措施。

乙肝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其危害。

参考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