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大脑功能失调,通常表现为学习能力障碍。尽管感统失调的儿童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协调障碍,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通过科学的训练,大多数感统失调问题是可以改善甚至治愈的。
感统失调的主要表现
感统失调的表现可以分为触觉问题、前庭感觉功能问题和本体感觉功能问题三大类。
1. 触觉问题
- 躲避接触:孩子可能固执于某些物件,必须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喜欢玩身体接触类的游戏;对某些质地的衣物感到抗拒。
- 讨厌被触摸:不喜欢理发、洗澡、刷牙等日常活动;对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排斥。
- 爱打架:容易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对无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2. 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 姿势不当:上课时东倒西歪,握笔姿势不正确;端坐、阅读或写字时姿势不稳定。
- 阅读困难:阅读时容易跳行、漏行;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中对物体的视物能力不稳定。
- 晕车晕船:在乘车或乘船时容易感到头晕;大幅度运动后也会出现头晕现象。
- 空间知觉障碍:难以辨别图像的细微差别;对结构和空间的理解能力较弱。
- 逃避运动:害怕运动,尤其是需要身体协调的活动;主要依赖眼睛来协调动作。
3. 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 书写问题: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用力过大或过小。
- 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在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对顺序和时间的理解能力不足。
- 学习困难:容易因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时常常失败,导致自信心不足。
- 精细动作障碍: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时困难重重;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较差,动作显得笨拙。
- 社交问题:不合群、性格孤僻;在陌生环境中容易迷失方向。
感统失调的原因
导致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
- 生理性原因:先天性因素,如遗传、孕期营养不良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人为及环境原因:后天性因素,如缺乏足够的运动和感官刺激,或者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
应对方法
针对感统失调的儿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干预:
- 专业感统训练:通过专业机构的感统训练课程,帮助孩子改善协调能力。
- 家庭支持:家长可以通过日常游戏和活动,增加孩子的感官刺激,例如玩沙子、搭积木等。
- 心理支持:鼓励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避免因失败而产生的挫败感。
结论
感统失调并非不可克服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干预和家庭支持,大多数儿童都能逐步改善其协调能力,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