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ADHD,全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许多家长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许多人对多动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层面,认为它仅仅是孩子“爱动”的表现。事实上,多动症是一种与脑神经递质系统紊乱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成因复杂,与遗传、脑部功能、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内容将详细解析多动症的成因及相关背景信息,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研究表明,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具有家族遗传背景。患儿的父母、同胞以及其他亲属在童年时期也可能曾患有多动症。此外,单卵双胞胎中多动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双卵双胞胎,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患者的比例也较高。这些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约85%的多动症患儿与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有关。这些功能障碍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上述因素可能导致儿童脑组织受损,从而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主要包括:
大量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的中枢单胺类受体(负责大脑信息传递的神经介质)更新速度较慢。此外,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影像图比正常儿童更暗,表明其前额叶抑制系统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可能导致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异常。
神经递质和酶的研究结果虽然存在矛盾,但仍提供了探索多动症病因的重要途径。例如,多动症可能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有关。
不良的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如破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酗酒或吸毒、精神疾病等)可能成为多动症的诱因。这些因素不仅可能引发多动症,还可能影响病程的发展和预后。
营养问题、食物过敏、食品调味剂或人工色素等也可能与多动症相关。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而增加多动症的风险。
多动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脑部功能异常、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便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