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表现为轻度的结膜充血和少量的粘液性分泌物。了解其病因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新生儿患病的风险。
感染性结膜炎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常见的病原体包括:
新生儿由于免疫力较低,对这些病菌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感染。
非感染性结膜炎通常由外界刺激或环境因素引起,常见原因包括:
大多数新生儿结膜炎属于感染性,其具体原因如下:
泪腺发育不完善:新生儿泪腺尚未完全发育,眼泪分泌较少,无法有效冲洗侵入的病菌,导致病菌在眼部繁殖并引发结膜炎。
接触污染物:出生后,母亲的手指或毛巾可能存在污染,接触后容易导致新生儿感染结膜炎。
分娩过程中的感染:婴儿在通过母亲的子宫颈和阴道时,若这些部位存在病菌(如衣原体),眼部容易受到污染。例如,若母亲阴道的衣原体检测为阳性,通过阴道分娩的婴儿中约70%可能被感染,其中18%-50%会发生“新生儿衣原体结膜炎”。
胎膜早破导致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可能使婴儿在宫内受到病菌感染,例如淋球菌感染,这种情况下婴儿在出生后即可能出现眼炎症状。
为了减少新生儿结膜炎的发生,家长和医护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新生儿结膜炎的发生与其免疫力低下、分娩过程中的感染以及环境污染密切相关。通过孕期检查、分娩卫生管理和出生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结膜炎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