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症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症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症状、诊断与治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导致的疾病,主要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和矿化。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婴幼儿时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骨骼和身体其他系统造成长期影响。以下是关于这种疾病的详细信息,包括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什么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摄入不足、合成障碍或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维生素D是促进钙和磷吸收的关键营养素,其缺乏会导致骨骼矿化不足,从而引发骨骼畸形和其他症状。

主要症状

1. 初期症状

  • 通常在婴儿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
  • 表现为精神和神经系统症状,如睡眠不安、爱哭、易出汗等。
  • 因出汗导致头皮瘙痒,婴儿常在枕头上摩擦头部,出现枕部秃发现象。

2. 激期症状

  • 骨骼改变:按压婴儿枕骨或顶骨时,可能感觉颅骨内陷,松手后弹回。
  • 头颅畸形:8-9个月以上的患儿可能出现方形头颅,前囟门闭合延迟,严重者18个月时仍未闭合。
  • 胸廓异常: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肋串珠)、胸骨突出(鸡胸)或下陷(漏斗胸),肋缘外翻。
  • 脊柱畸形:可能出现脊柱后突或侧突。
  • 下肢畸形:学会站立或行走的儿童可能出现“O”型腿或“X”型腿。
  • 肌肉无力:腹部肌肉松弛,导致腹部膨大,平卧时呈“蛙状腹”。四肢肌肉无力,导致坐、站、走的发育延迟,容易跌倒。
  • 牙齿异常:出牙延迟,牙齿排列不整齐,易患龋齿。
  • 其他表现:语言发育迟缓、表情淡漠、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感染和贫血。

3. 恢复期症状

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血液生化指标和X线表现也恢复正常。

4. 后遗症期症状

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虽然临床症状消失,但若病情严重,可能遗留骨骼畸形,如胸廓、脊柱或下肢的永久性变形。

诊断与治疗

诊断

  • 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 血液检测:检查钙、磷和维生素D水平。
  • X线检查:观察骨骼的矿化情况。

治疗

  • 补充维生素D:通过口服或注射形式补充。
  •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摄入,如鱼类、蛋黄和乳制品。
  • 阳光照射: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矫形手术。

预防措施

  • 母乳喂养的婴儿需适当补充维生素D。
  • 定期户外活动,增加阳光照射时间。
  • 合理安排饮食,确保营养均衡。

结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早期干预和合理的营养补充是关键。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查一查能不能吃
食物分类
  • 选择食物分类
  • 五谷杂粮
  • 食物加工篇
  • 蔬菜/食用菌
  • 肉禽蛋/野味
  • 水果
  • 水产品/海鲜
  • 调味品
  • 饮品/饮料
  • 零食/小吃
  • 豆/乳/奶制品
  • 干果
  • 补品
  • 草药
适用人群
  • 选择适用人群
  • 不限
  • 孕妇
  • 产妇
  • 哺乳期
  • 婴儿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吃
  • 不限
  • 能吃
  • 慎吃
  • 不能吃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