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根据病因和表现,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皮肤和眼白(巩膜)发黄的现象。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黄色色素,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肝脏代谢并排出体外。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新生儿出生后,其体内的氧气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胎儿时期的胎盘供氧转变为通过肺部直接呼吸获取氧气。这一变化使得新生儿对红细胞的需求量减少,导致体内原有的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并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
| 分类 | 特点 | 时间范围 | 处理方式 |
|---|---|---|---|
| 生理性黄疸 | 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内逐渐消退。 | 足月儿:3~5天;未成熟儿:5~7天。 | 无需特殊治疗,通常会自然消退。 |
| 病理性黄疸 | 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嗜睡、拒奶等)。 | 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 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光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
新生儿黄疸是大多数新生儿都会经历的正常生理过程,但需警惕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通过科学的护理和及时的医学干预,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能得到有效管理。